90多年前江汉关设计图亮相
日前,“武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收藏单位调查及文物认定阶段成果展”上,一张“武汉海关大楼”图纸的图片引起观众兴趣。该“成果展”在詹天佑故居博物馆、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晴川阁展出。
昨日,记者来到这张图纸的所属单位——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下属的武汉市房产档案馆,看到一套历时9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江汉关大楼设计图。据称,这套设计图全国仅存两套,另一套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该馆工作人员刘春田带着记者来到库房,从一个加了锁的图纸专用柜里取出江汉关(即过去的“武汉海关大楼”)设计图。记者看到,图纸分为两部分:半透明硫酸纸材质的立面图有11张,包括大楼4个外立面、大楼内部(含钟楼)不同部位等;另一部分是一本用于施工的蓝图,约40张。图纸虽已发黄,但上面的线条、文字和各种数据依然清晰。
这些图纸每张都有简单的英文说明,此次展出的是北立面图,即面对江汉路步行街的立面,图纸上方印着“CUSTOM HOUSE HANKOU”(汉口海关),右下角有一行手写体签名和4行英文,最后两行是“中国上海圆明园路22号”。刘春田认为,这可能是设计师的姓名以及设计单位地址。
刘春田说,听一些退休的老人讲,图纸在新中国成立前属于“汉口地籍整理处”,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汉口地籍整理处”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地政局接管,1952年市房地产管理局成立,图纸就保留了下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作宝贝保存”。
这套图纸的价值有多大?记者采访了江汉关博物馆馆长朱莉。
朱莉说,自己只见过一张蓝图,还有8张设计图的复印件,这套完整的江汉关大楼设计图纸非常珍贵,“我认为它在文献方面的研究价值更大,比如它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对研究那个年代的建筑风貌是一个重要佐证”。
据文献记载,江汉关大楼于1922年动工,1924年建成使用,其设计方案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批准实施。
朱莉介绍,其设计过程比较曲折:大楼平面图由“海关总署”建筑工程师阿诺德(Arnott)负责设计,因其病故未能完成立面图。“海关总署”遂在上海招标,择优选用了上海著名英商斯蒂华达生·斯贝司建筑公司(即思九生洋行)建筑师辛浦生(Simpson)的设计图纸。这项工程的监理单位,是20世纪上半叶武汉最重要的外资建筑设计机构景明洋行。(记者黄征 通讯员王文宾 林波 黄玉萍
我市摸清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家底
专家吁请有疑似文物单位继续报线索
记者昨日从武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下称普查办)获悉,经过一年多的普查,我市初步摸清了国有单位(国有博物馆以外)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共1.8万余件。
2013年8月5日,我市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是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经普查,我市国有单位有5221家,反馈收藏有疑似文物的128家。经专家认定,市属及以下有文物的国有单位(市直属馆除外)61家,认定为文物的实际件数18667件。
普查办专家王智华介绍,此次普查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比如上海路天主教堂收藏的4000余册18至19世纪外文书籍,武汉市房产档案馆收藏的江汉关大楼设计图等。但普查过程中,也有一些国有单位不愿上报文物线索,其主要原因是担心文物被认定后会收归国有。
“其实不必有这种顾虑,”王智华说,“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的,是要将这些文物的信息纳入国家数据库,有利于文物保护,单位和个人拥有的文物如果不愿捐献出来,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属于他们。”
此次普查还发现了一些单位因保管不善导致文物受损的现象。王智华表示,不同文物的保存对环境要求很高,目前只有国有博物馆才能达到恒温、恒湿等标准,她建议,各单位或个人的珍贵文物可委托国有馆代为保管。
早在2011年,我市红色收藏家万学工就将自己的千余件藏品寄放到中山舰博物馆保存,几年来,他已经和几家博物馆合作了近十次展览。万学工告诉记者:“国有馆对文物的收藏条件比自己家里好得多,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王智华呼吁,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有疑似文物的国有单位在今年底之前继续向普查办报线索,工作时间可拨打027-82810182、027-82821019。
思九生洋行是20世纪初上海重要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原有两名主要合伙人斯蒂华达生和斯贝司。上世纪20年代,他们在上海和汉口等地留下一批经典作品。上世纪30年代,斯贝司加入马海洋行,斯蒂华达生独自维持思九生洋行,但不再有重要作品问世。
其主要作品有上海外滩的欧战纪念碑(已毁)、上海怡和洋行大楼、上海邮政总局以及武汉的江汉关大楼。思九生洋行保留下来的3座经典建筑,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黄征 通讯员王文宾)
来源:长江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