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教我学书法:启功赠书贺学生新婚之礼
2015年03月19日 15:39 和讯网 收藏本文
陈启智
新婚之礼
我的分配自然没有好的结果,被分配到河北省沧州地区所属的青县,二次分配则是距县城三十里的大杜庄中学。这时,启功老师已因他卓越的学识又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老师却不因此而看不起曾是穷学生如今又沦为农村教师的我。每年寒暑假,我回北京探望老师,老师都热情接待,亲自沏茶倒水,仔细询问我的近况,一再叮咛我,切不可随波逐流,虚度光阴。正是由于老师的乐观精神和不倦的教诲与鼓励,才使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得以自拔,为未来的奋进积聚了勇气和学力。
1974年2月,我偕新婚妻子去看望老师。不巧,老师外出未归,只见到师母。师母热情接待我们,亲自沏茶端水,仔细询问我爱人的工作、家庭情况,还要留我们吃午饭。我婉言谢绝了,因为师母身体不好,老师又不在家,我们不想给师母添麻烦,只希望两位老人家能分享我们的快乐。我给老师留了喜糖和一张结婚合影,并请师母转告老师,希望老师能给我们写幅字作为新婚纪念。
返回青县之后,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从距县城三十里的公社中学调到县城中学教书了。我赶紧给老师写信报喜,老师在接信第二日就写来回信,并附上给我们写的几幅字。接到信及墨宝,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馈赠的特殊礼品是老师书写的《秦始皇诏》和鲁迅诗。
为什么能写《秦始皇诏》呢?在今天看来很奇怪。可在当时,在“四人帮”的鼓吹下,中国历史就是“儒法斗争史”,而且法家是革命的,儒家是反动的,秦始皇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就受到赞扬了,于是写“秦诏”也就没有问题了;而鲁迅,作为旧时代革命文化的代表人物,书写其诗作自然也无可非议。特殊的时代、荒唐的理念,却使这份礼品更为独特和珍贵——此后老师再也没有写过“秦诏”和鲁迅诗。
1974年,老师62岁,正值书法之盛年,也是启功体进入黄金之期。故老师赠我的这几幅字,不仅内容独特,书法也堪称巅峰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研究诗文声律的学者并不多,而启功老师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索可谓详细精深,集中体现在他半生的研究成果《诗文声律论稿》一书中。该书初稿完成于“文革”前,准备出版之际却赶上了“文革”,还险些被毁掉。老师将书稿用蝇头小楷抄在薄纸上,再由师母精心地在外面包裹上油纸和衣服,压在箱底,这样才得以保存。直到1971年,老师到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时,他才拿出书稿,一边联系出版,一边继续修改。这是老师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前后共修改了15次。这本书成稿不易,出版则更加困难。当时中华书局有一位极“左”的领导,认为书稿中引用的诗词有描写爱情的内容,而且古代诗词所占的比重过多,便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多引用些毛主席诗词?因此不予发稿。后来通过别人做工作,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位领导的首肯,但苦等了几个月后,他仍旧扣压,原因如故。直到1977年,这位可憎复可笑的极“左”领导调离了中华书局,这部著作才于当年11月和广大读者见面。《诗文声律论稿》最早的版本只是小32开本,纸张很粗劣,前言中用加粗加大字体引用的《毛主席语录》也成为了时代烙印。那时,我恰巧去拜望老师,他就将这本书赠予了我,并题写上“启智同志正之”几个字,还加盖了自己的一枚肖像印。
百花文艺出版社
来源:天津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相关专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