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砚台:其一是李渔遗物
2015年06月17日 16:32 人民政协网 收藏本文
舒乙
迄今为止,发现了老舍先生的三块砚台,三块都有讲究。
两块是藏砚,一块是自己用。
两块藏砚都是1949年以后分别买的。买的时候,一定是看上了它们的文物价值。外表上看,两块很有些共同点:都不大,14-15厘米长,9~10厘米宽,1厘米半到2厘米半厚。外面均有红木木盒。简直像一对儿。而且都是清代的东西。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文人砚。
其中较厚的那方是大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遗物。在他的这一方砚台左侧上刻着一行边款:“笠翁李渔书画砚”,系篆字。国内外有不少李渔研究者,但多数都没见过李渔留下的实物,著名戏剧研究家吴晓铃先生看了这一方李渔砚之后,惊呼:“这是唯一的!”他对我说:“我去找人做拓片。”拓片出来之后,日本要去发表。美国汉学家韩南教授,一位李渔专家,也要一睹为快。
第二方藏砚是舒济由箱子底下翻出来的,翻过底面一看,不得了,有刻像一幅!还有题刻!共19字:“乾隆丁酉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小像嘉定钱坫题”,字后刻有小印两枚,一为阳,圆型,单字“泉”,一为阴,方型,双字“十兰”。黄易小像八厘米见方,着刀极浅,线条简练明快,是个古速写像。那个时代不会有相片,大凡人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画在纸上。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三张黄易造像,是他三十四岁时的写照,极为珍贵。
黄易,字小松,是清朝大画家,所画墨梅,饶有逸致,是当时浙派篆刻的大将,是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清代《金石五家》之一。他的重要贡献是其在山东济宁担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河运总监时,重新发现了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刻,即嘉祥武氏墓群祠堂石刻,轰动一时,并直接影响到当代,为国内外研究专家所瞩目。他曾将著名的“孔子拜老子”刻像运到济宁保存,今存济宁博物馆。他擅将各处汉魏碑刻所在景点画成国画速写,并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极富史料价值。故宫博物院专门为他出版了《蓬莱宿约》特集。
钱坫,号十兰,也是一个名士,是清朝小篆写得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后就数他了。他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为精绝。他的方法是烧毫,作玉箸篆,称为铁笔。这方砚台上他的题字和图章都恰好展示了他的所长。其中那方“泉”字印便是全擅长的圆朱文。
一方小小的石砚上,又是书法,又是篆刻,又是小像,还都是著名艺术家,实属不可多得。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一方砚台远远不如上面那两方那么名贵,是个“土”的。他由英国回来后用钢笔写作,不用毛笔。到了抗战时,纸成了土纸、草纸,无法用钢笔,才用起了毛笔。在北碚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用了一方当地产的大砚台,有点像小学生练毛笔字时用的那种,拙厚朴实,极少装饰,只是大着许多号,磨一次墨够写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国去之后,曾把它赠送给一位北方老乡冯玉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冯玉斋先生又回赠给了胡絜青老人,现存于“北培四世同堂纪念馆”。
(作者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