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男补好的青铜鼎几乎看不出裂缝

2015年06月30日 13:32   红网  收藏本文     

修复前的青铜器碎片(部分)。 修复前的青铜器碎片(部分)。 修复完成后的青铜鼎。 修复完成后的青铜鼎。

  “一本古籍一百多页,被虫子啃得跟天书一样,要把书页拆开,编号,一张张裱在墙上修复,完了之后再装订。这是个极其巨大的工程。”28岁的刘胄翻着面前的一本残破的清代线装本,给我们看那些密密麻麻的虫洞。他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社文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老师,也是古玩爱好者,收藏了几千本古籍。“如果我自己全部修复完的话,得活上七八百年。”他耸耸肩,无奈一笑。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湖南已完成5万余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反馈收藏文物210余万件(套),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静存于库房,“抱病延年”。而全国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千人,以每人每月修复1件文物计算,仅修复全国现有的破损文物,至少也需要上千年。

  撰文/王砚摄影/杨旭

  仪轨

  修刻神像前他要做送神仪式,送走后才动刀

  刘胄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像个“扁担”,中间一间最长,连接两头各一间小房子,一直贯通到屋顶平台。

  教室其实也是他的工作室,到处都显露着他的“巧劲儿”。自制的古琴,修补好的观音像、雕版……未修复完工的一幅清代人物肖像贴在木板上。

  他教学生们补古籍,数百片残损的小纸片,一张张小心粘贴完整,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熬的是个耐心。

  “他们做得怎样?”

  “得盯着!”他摇头,“你不盯着细小的碎片,一旦遗失,就缺了。”

  拼接,是文物修复的基本功。破碎的字画、书籍、青铜器、瓷器……都需要先拼接完整。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经常是完成3000块拼图,既练定力,也练眼力。

  刘胄老家在安化,是个大族,父亲手抄的族谱里记录着祖上与“梅山教”的渊源:行伍出身的张五郎重新演绎了梅山教,将它变成道教的衍生,其教派下的一个职能部门叫“丹青院”,专门负责维修神像、法器、字画。

  “有点像国立书画研究院,我的祖先就属于这一支。到我这已经19代”。他常戏称自己为“刘道长”,对祖先传下的仪轨老老实实地遵循。比如,修刻神像之前,要做一个“送神”仪式,恭敬送走神灵之后,才能动刀;修刻完毕,又得恭敬请神灵回来,在神像后背的小孔洞里塞进象征心脏、血液和骨骼的一小束药草和香囊,表示血肉之躯与灵魂俱已完好。

  用料

  清代木雕观音像用特殊材料复原,再做旧

  有些修复方法没有看上去那么难。早年外婆修复一只青铜器破洞,只花了几分钟时间,令他大为惊叹。

  按照传统办法,得先剪个差不多形状的铜片,把锡熔化了焊接补上去,再把铜粉用酸腐蚀成锈,粘到修补处做旧。但那个洞并不大,壁很薄,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新的破损。一时众人为难。

  “外婆的办法是,把一只装包子的塑料袋捻细,穿过破洞,两头剪掉,拿打火机烧熔,趁熔化时,立马将事先备好刮下来的铜锈和出土时带出的泥土,洒在上面,马上就粘住了,一点都看不出破绽。铜锈覆盖得很完全,放大镜下也看不见塑料。而且,塑料很难降解,老化年限几百年”。

  在没有塑料之前,这样的修补法颇不可思议,但材料范围扩大后,过去某些费时、繁琐的修复方法变得简便。

  刘胄后来修复过一个清代的小木雕观音像。当时佛像的右脸已经被火烧毁,只剩下完整的左脸。如果按照传统的“修旧如旧”,他应该拿木头重新补全。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用环氧树脂重塑了半边脸孔,待固化后依左边眉眼和清代人物造像风格,雕刻完成,再做旧。“西方现代的文物修复学理论认为,文物复原尽量要让后人知道,哪些地方是修补过的。如果是自己留存和博物馆陈列使用,刘胄会有意识地把新旧两种材料分开。

  个案

  青铜鼎最难的是调出青铜器的原色

  教学之余,刘胄偶尔会为省博物馆、市博物馆、市考古所做一些文物修复工作。今年,他接到的最有挑战性的修复,莫过于一只青铜鼎。

  这只鼎送来时,已经碎成了47块。清洁之后,刘胄用文保专用胶水开始黏合,黏度极强,又不能戴手套,不小心粘上一点,极难分离。幸运的是,碎片没有变形,不需要矫正。黏合之后,找出缺损部位,用环氧树脂填补,用刻刀修饰。在古代,没有这些材料,只能用石膏和大漆拌匀,一个月才能干透,干了再拿工具打磨修补。工序是一样的,但时间和方法不同。

  最后,需要对新补的地方做旧。

  如何调出跟青铜器原色一样的颜色?这个完全凭经验,也是无法编教程的原因。

  最好能先把青铜器本身锈蚀的铜锈留下来,或者出土时就收集旁边的土壤,这些都是现成的做旧材料。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就用细腻的矿物颜料来做色。绿色的是绿松石,深蓝色是青金石,红色是石榴石……一般先调出红色,再做绿色,绿松石的颜色最像铜绿,最后再做赭色,泥土的颜色。总之,按照青铜器随时间而变化的层次来,反反复复不断渲染,直到让它产生自然的层次感。

  那只补好的青铜鼎,肉眼几乎看不出任何裂缝,难以想象此前它碎成四分五裂的样子。

  青铜器修复工序

  补配是复原残缺部分中的重要技术

  拍照

  将数据记录下来,归档。

  清洗

  用蒸馏水、毛笔进行表面清洗。

  烘干

  用真空干燥机进行烘干。

  整形

  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层变化等原因造成挤压变形,出土后往往需要整形。依据器物的变形程度和质地,进行加热、锤打等。

  拼接

  拼接碎片。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天,多则数月。

  补配

  补配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分的重要技术。根据铜器种类、形状、残缺部位,可分为打制补配和铸造补配,近代修复中还有玻璃钢补配等方法。

  焊接

  第一步为锉焊口,就是把要对接的碎片断口上锉出新的铜质,即所谓“新碴”,防止焊接时候碎片之间出现假焊和虚焊。为了尽可能保留铜器断口的原来曲线,作为焊接时掌握铜器器形的依据,通常是在铜器断口内外方向上偏重一方锉成一定的坡度,使断口接面形成一定的倾角,对接起来即可形成焊口。

  然后再焊接,焊接分为“大焊”和“小焊”,“大焊”也就是铜焊或银焊,这种焊接比较结实。修复古代青铜器一般多用“小焊”,也称锡焊或“鼠接”,是比较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接所用的“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锡占62%,铅占38%,称作“点锡”。

  粘接

  历史上有用虫胶或大漆粘接器物的方法。现在多用环氧树脂等专用胶。

  做旧

  在修补处做旧,尽可能使用原有的铜锈和泥土,或者用矿物质颜料调色。

  来源:潇湘晨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青铜器修复文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