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陆浑戎贵族墓文物提取过程
2016年01月26日07:44 新浪河南 收藏本文
自去年12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推断“史书记载的陆浑戎就在我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后,陆浑戎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此次考古发掘也入选了2015年度洛阳十大新闻候选名单。
陆浑戎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备受关注,喜欢历史和考古的人对此有许多疑问。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对陆浑戎墓葬群中的一座贵族墓的文物进行提取,历时7个小时,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全程记录。
背景
天气越来越冷,文物泡在水里,文物提取迫在眉睫
23日,市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显示:当日我市最低气温降至-11℃。在多数人的记忆里,对洛阳来说,如此低的温度在最近几年内实属罕见。而就在这一天,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20余名考古人员在我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启动了引发众人关注的陆浑戎贵族墓文物提取工作。
当日寒气逼人,不到8时,多名考古人员就已经在现场进行准备工作。由凯迈(洛阳)航空防护装备有限公司特制的橘红色的充氮气文物保护箱也陆续被运抵现场。
陆浑戎贵族墓的发掘工作进行到了哪个阶段?文物提取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作,为何要选择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进行?
负责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室主任吴业恒介绍,陆浑戎贵族墓的发掘工作始于2013年,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两次。第一次是2013年发现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座陪葬车马坑。
另一次是去年发掘出两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其中一座墓葬正在清理,在青膏泥和外椁板之间已经发现铜编钟、铜鼎等随葬品。
此次要进行文物提取的,正是去年发现的两座墓葬中的一座,即有青膏泥封护,在青膏泥和外椁板之间发现铜编钟、铜鼎等随葬品的墓葬。
在现场负责文物提取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周立介绍,陆浑戎贵族墓的发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患”,在水中从事考古发掘在我市考古工作中极为 少见。“这座贵族墓的墓室底部有4个以上的泉眼,不间断往外冒水,之前的发掘一直是先用抽水机抽水,等水位下降一些再抓紧发掘。”周立说,墓室内的青铜 器、人骨等都已泡在水里,如果不抓紧发掘、提取,不利于文物保护。
此外,周立表示,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为保证文物安全,自入冬以来,一线考古人员就一直坚守在现场。“如果文物能早一天提取出来,一线的兄弟们就能少受点儿冻!”周立说。
特别
在水中提取文物,各种“疑难杂症”或随时出现
与以往进行的文物提取工作相比,此次陆浑戎贵族墓的文物提取工作难度究竟有多大?
对此,在最近一段时间连续“泡”在现场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吕劲松介绍,以前在进行文物提取时,要么直接轻轻取出,要么用手铲一点点刨出来,虽然也 有难度,但有成功的经验,此次在水中提取文物,对提取者的耐心、细心程度,甚至体力都有更高要求。不仅如此,天气寒冷,文物长时间泡在水里,已经和土紧紧 冻在了一起,想直接提取并不容易。
为了保证文物顺利提取,考古人员事先已经进行了各种准备。比如,考古人员在文物上方搭建工作架,这样 可以在工作架上提取文物,而不用直接站在墓室的外椁板上;再比如,准备发电机、抽水机等,一旦停电,可用发电机发电,让抽水机继续工作……同时,考虑到水 的因素,一旦发生塌方,将对墓室等造成破坏,所以考古人员提前对整个墓室进行了加固处理。
吕劲松介绍,此次文物提取工作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提取位于墓室东侧的青铜乐器;二是提取位于墓室西侧的青铜礼器;三是提取部分头骨、肢骨;四是提取墓主人身边的少部分玉器等。
“由于文物数量多,既有体量较大的编钟、铜鼎,也有比较小的玉器,因此工作量很大。”吕劲松说,部分铜鼎还有破损,有的甚至碎成了十几块,在提取时需要 特别小心,哪一件文物是在哪发现的,哪一块铜鼎的具体位置在哪,这些都必须搞清楚并记录清楚,万一出了差错,对之后的各项工作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准备
为文物准备“身份证号”和保护箱,确保文物提取工作万无一失
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预想到了,各种准备工作都做了,可以开始提取文物了吧?不!
23日9时许,记者到达现场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几名考古人员正在现场搭建的帐篷内对照图纸写编号。
记者注意到,在这座贵族墓的平面图上,按照已发现文物的位置,标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编号。此外,考古人员还准备了小塑料袋,每个塑料袋里有一个对应的编 号。吴业恒说,这些编号相当于文物的代码,等文物提取工作正式开始后,每件文物会和它的编号放在一起拍照、留档,之后放入文物保护箱内。
除了这些,在23日之前,考古人员已经对现场进行了测量和绘图,同时还对整个墓葬进行了3D扫描,以确保在进行文物提取时,能对现场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预判,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文物提取后放在哪里?前面已经提到,当日早上,橘红色的充氮气文物保护箱已经被运到了现场。它们颜色鲜艳,看起来非常“高大上”,每个文物保护箱四面设 有12道锁,还有两个充气孔,内部是银色的锡纸。考古人员介绍,充氮气文物保护箱的主要作用是避免文物出土后发生氧化等,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护文物的安全。
直击
历时7个小时,50余件文物“浮出水面”
一切准备就绪,当日10时30分,文物提取工作正式开始,现场气氛逐渐紧张起来。为向读者还原文物提取现场,记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工作架
10时30分,三名考古人员沿着在墓室周围搭建的钢架下到墓室底部,开始在外椁板的上方用木板、木条搭建工作架。等工作架搭建好后,吴业恒等人穿着胶鞋下到水中,开始清理埋在泥里的编钟。
与此同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胡小宝、方盾、李国徽等人站在工作架上负责接应;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程永健等人也已将文物保护箱、编号、塑料薄膜等准备好了,准备对文物进行初步资料收集。
记者注意到,埋在泥里的编钟有好几个,虽然堆放在了一起,但还是能看出其纹饰非常精美。
关键词:提取
原本以为只需轻轻将铜编钟从泥里取出即可,可没想到实际情况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只见吴业恒拿手铲在编钟四周铲了好几下也不见泥土松动。“天气太冷,泥 土都冻住了。”他说。随后,他用双手从脚下捧水往编钟上洒,希望泥土能慢慢化开。大约几分钟后,他再次拿手铲去铲泥土,显得十分谨慎。终于,编钟一侧的泥 土开始松动了,他继续洒水,继续用手铲轻轻铲……11时许,第一个编钟被顺利取出。
关键词:紧凑
第一件文物取出后, 接下来的各项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个文物提取过程节奏相当紧凑。在提取每件文物前,负责绘图、编号的考古人员会先确认事先为其准备的编号;在确认 后,其他考古人员开始提取文物;文物在被取出后,会进行简单清理;之后,考古人员在将文物和其编号放在一起拍照、留档后,将文物和编号一起用事先准备好的 塑料薄膜包裹起来放入小袋子里,最后再放入文物保护箱内;同时,有考古人员会在事先准备好的出土文物登记表上对其进行标注,确认这件文物已经被取出且已记 录在案。
吕劲松说,看似繁琐的文物提取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出土文物都有明确的记录,也就是说保证文物有属于其的一整套档案。
12时30分,9个编钟、8个石磬、4个铜镈被提取出来。
关键词:寒冷
文物提取工作在紧张进行时,狂风呼啸,贵族墓上方搭建的保护棚被吹得呼呼响,记者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墓室上方被冻得瑟瑟发抖,手已无法握笔,在墓室底部 提取文物的考古人员却仍旧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的脸已冻得发紫,手也冻得通红。看看时间,部分人的双脚已经站在水里两个多小时了……
文物提取工作进行3个多小时后,墓室东侧的编钟、石磬等均顺利取出。考古人员们站起来休息了一下,他们的手此时快冻僵了,得暖和一下,不然拿不住东西。
关键词:水晶环
编钟等提取完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墓主人周围文物等的提取。
由于这些文物较小且位于墓室中间,为保证棺椁的安全,考古人员只能趴在墓室上方搭建的工作架上,将手伸到下面取文物。
在这批被提取的文物中有水晶环、水晶串珠等,远远看上去晶莹剔透,非常精致。
关键词:惊喜
在文物提取过程中,有时也并不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方案来进行,惊喜随时可能出现。比如,当日16时许,考古人员突然发现一件之前并没有注意到的铜勺,它就像人们做饭用的勺子一样。让人惊喜的是,在经过简单清理后,大家发现,铜勺勺柄上有一些类似文字的东西。
虽然想弄清这些类似文字的东西的意思还需要后续研究,但由此也让记者深切地体会到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惊喜多多呢!
关键词:成果
从10时30分提取工作正式开始,到17时30分,历经7个小时,考古人员共提取出50余件精美的文物,在登记、拍照、分装后,考古人员给文物保护箱充了氮气。最后,在警车的护送下,这些文物被送往文物库房。(洛阳晚报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 张斌/图)
记者手记 敬意,送给辛苦的考古人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前往考古一线采访了。曹休墓、西周洛邑祭祀遗址、北魏大墓、孟津壁画墓、“栾川人”洞穴遗址、宜阳壁画墓、徐阳墓地……每一次我到考古发掘现场,在被那充满悬念的发掘过程吸引之余,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考古人真的很辛苦。
天气预报显示,23日,我市的最低气温降至-11℃。这次,我前往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见证考古人员对备受关注的陆浑戎贵族墓的文物进行提取。当日,在这座墓所在的徐阳村农田里,凛冽的寒风让每个人的脸针扎一般刺痛,墓室上方搭建的棚子被刮得呼呼响……
我站在外围搭建的钢架上看考古人员工作,仅仅过了几分钟,我的手就被冻得拿不住纸和笔了,整个人被风刮得灰头土脸,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大风刮进十几米深 的墓室内……此时,穿着胶鞋或站在水里,或趴在工作架上的考古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他们的脸冻得发紫,他们的手被冻得裂开了口子,他们的脚估计早已 冻得失去了知觉,但在整整7个小时里,这冷似乎和他们无关,丝毫没有减少他们探寻古墓背后秘密的热情。
我跟他们说,你们的工作真是让人不可理解,在大夏天得去揭壁画,在近40℃的高温下,还得架着火炉工作;在大冬天搞考古发掘,人都快冻透了,还得站在水里……对此,他们笑了:“那有啥办法呢,考古发掘工作不等人啊!”
是的,考古发掘工作不等人。洛阳是全国文物大市,每年、每天,都有许多地方在进行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坚守在考古发掘现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 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可能缺失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他们,许多历史典故我们可能找不到出处……可是他们呢,工作环境由不得选择,有时候是在郊外,有时候是在山 里,有时候甚至是在山洞里;考古发掘时长由不得选择,有时候是一个月,有时候是三五个月,有时候也可能是三年五年……
在和他们接触的这 些年里,我听到过年轻的考古人要离家去山区工作时,他们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看到过他们的妻子生气又难过的表情;我看到过他们在山洞里爬进爬出,搜集原 始资料的模样;我也看到过许多年过半百,甚至已到古稀之年的考古学者们一来到考古发掘一线,就跳进墓葬内的兴奋之情……
诚然,在许多人 眼里,他们的工作很神秘,他们的知识很渊博,在很多时候,他们可以在各种高端、专业的学术论坛上发表见解,口若悬河……真正走近他们,你却会发现,他们其 实是那么普通,让你在见到他们时,会觉得他们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工——穿着耐脏又耐磨的工作服,在山村、田野,不畏严寒酷暑,扛麻袋、拿手铲,从事最基 础的“劳动”……
他们,就是常年坚守在考古发掘一线的考古工作者。1月23日,在这寒冷的一天,我目睹他们工作的艰辛,从心底里向他们致敬!(洛阳晚报记者 李燕锋)
来源:洛阳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