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行渐远的广州老年俗

2016年02月07日09:46   信息时报  收藏本文     

  过去广州人过年,大概是自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谓之“入年关”,也就是开始感受到过年的气氛了。

  旧有《新春习俗歌》,是这样唱的:“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这首民瑶说的是广州郊区农村的习俗。广州城里习俗则是: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屋,二十七洗野(东西),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贴对,三十团年。

  小年夜“谢灶”

  进入“年关”做的第一件事,是“谢灶”,又称“送灶”或“祭灶”。“灶”即“灶君”。古人的一种普遍观念,是“万物有灵”:什么东西都有个神存在,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水井有井神,于是炉灶便有灶君。过去还有“官三民四家(水上居民)五”之说,即做官人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旧俗把祭灶日称作“小年夜”。相传这灶君每年这时候就要上天庭禀报他所在的那个家庭的情况,玉帝将根据其奏述,对各家或赐福或降祸,所以百姓对灶神很敬畏。“谢灶”就是送灶君老爷上天。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有些地方还有一匹纸马,给灶君老爷代步飞升。有的地方还特备一件黑衣、一双黑靴。总之要让这灶君吃得好,用甜品封他的嘴,又来去方便,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讲好话。又相传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于是还得备好一张“灶君疏”。此“疏”用红纸印刷,致祭者写上合家人等所做好事、地址、户主姓名等,边烧边默祝灶君老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拜时焚香烧纸,完毕便放爆竹,礼成。拜完食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压)瓮”。直至年卅晚,又把这灶君接回来,一起过年。

  过去人家炉灶烧柴火,天天在家煮饭,对灶君很恭敬。现在时代大变,烧煤气,工作忙,不在家吃饭是常事,再加观念大变,不信鬼神,还管什么灶君。“谢灶”这一民俗,除老一辈妇人可能还会做做样子外,几乎可说已是寿终正寝。

  廿四开炸

  送完灶君,第二日(农历十二月廿四)开炸。炸炮谷、煎堆、沙壅等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在所著《粤东笔记》一书中记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 另外廿四这天还炸油角、茶素、芋虾等,以备春节之需。这种民俗一直到文革前还盛行。春节临近,主妇们大忙,家家飘出油香满街。现在的广州再没有几户人家会开炸了。商店里煎堆、油角样样有,各式年品供应充足,掏钱就行,谁还愿意搞得这么麻烦。文革后出生的青年一代,大概连开炸都未见过。

  廿五蒸糕

  廿五蒸糕。蒸年糕、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等等。“糕”、“高”同音,寓意是“新春步步高”。蒸糕没开炸那么麻烦,但跟开炸一样,这个民俗现在也式微了。有些家庭还会做,更多的家庭是不做了。

  廿六扫屋,廿七洗野

  廿六扫屋,廿七洗野(野,广州方言:东西,物品),说白了就是大搞清洁卫生。过年前广州人家基本上都要大搞清洁卫生,但农历十二月廿六、廿七日人们还要上班,搞不搞卫生得看时间安排,各家不同。所以这个民俗事实上也已式微。

  廿八包粽

  廿八包粽,有咸肉粽、碱水粽等。“剥而煎食,甚香。”(《粤东笔记》)。现在广州人家在端午节前包粽,在过年前包粽的甚少。

  廿九贴春联

  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对联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乾坤大,江山日月长”,“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等等。春节前贴春联在过去很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现在也不讲究了,贴的不少,但不贴的可能更多。青年人更不在乎这个。

  三十团年。农历除夕又称大年夜,广州俗称“年卅晚”。团年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吃一顿最丰盛的晚餐。这个民俗一直没变。但过去的人家团年不只是为了大吃一顿,还要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大户人家还在大厅上挂上历代祖先画像,称“开真容”,并供以果品。神台铺上台围,地面铺上地毡或地席。所有神位参花挂红。家中有名人字画的亦于是日挂在厅中。现在这些习俗几乎都没有了。家中还安放有祖宗牌位的可能会烧炷香,那不过是做个样子;至于天地灶君,大概就没人管了。不少人家更把这顿晚饭安排到酒楼里,有些酒家一个月前就要订定年夜饭。在酒家吃饭当然不会有任何祭拜。可见这些习俗已为今天的广州人遗忘。

  年三十“卖懒”

  过去年三十还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卖懒”。这是小孩子玩的。广东许多地方都有这种风俗,而尤以广州,东莞一带最盛。明末清初的广东文献大家屈大均在所著《广东新语·事语》中这样记述;“岁除祭曰送年,以灰画弓矢于道谢祟,以苏木染鸡子食,以火照路,曰卖冷。”文中“卖冷”是口音之误(“冷”与“懒”在广州话里读音非常接近),实为“卖懒”,与江浙地区的所谓“卖痴呆”相同。

  “卖懒”风俗是这样的;年三十晚上灯后,给每个小孩一个煮熟的红鸡蛋(以苏木水染红)、一个茨菇,让他们点着一支香,提着灯笼,到街头巷尾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这是广州小孩的唱法。东莞小孩则这样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俾(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俾广西王大姨。”有的头尾还加几句:“卖懒去,等勤来。眉豆句,菊花开。今晚齐齐来卖懒,明朝清早拜新年……男人读书勤书卷,女人卖懒绣花枝。明日做年添一岁,从此勤劳,不似旧时。”卖懒歌的内容,大同小异,总之就是把懒卖出去,使自己变勤奋。唱完后再重复,一直唱到土地庙,把香插上香炉,再往回走。年纪幼小不去土地庙的,就由大人牵着手,由屋内走到屋外,唱完歌就把香插在门口土地神的牌位中。然后回到家里,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吃,分食的人越多,表示自己的“懒”卖得越彻底,来年越勤快。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建国后在城中渐式微,农村偶有所见,在文革前已经几乎没有了,现在是彻底消失。

  此外,在岁晚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门神。画像以秦叔宝、尉迟恭居多,形象是全副披挂,手执钢鞭与利斧,威风凛凛的样子。这一风俗在今广州城区,亦已式微。

  年俗消亡,幸存花市

  可以说,过去广州人家过年前的民俗,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更新,基本上已消亡殆尽,唯有这逛花市的民俗得以保存,不但得以保存,还发扬光大,花样更新。

  过去广州人自年廿三谢灶开始入年关,现在广州人没有这个感受,大家都在忙于上班工作呢!大概除了部分六七十岁上了年纪的,几乎没有人记得灶君。现在广州人开始感受到过年气氛的,不是祭灶,而是新闻媒体登出消息,说要封路搭棚开设花市了。

  北方人如果问广州人,在广州过春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广州人会告诉他:迎春花市,行花街。行花街是广州话。如果用普通话来说,就是:逛花市。

  迎春花市又称除夕花市、年宵花市,是广州一种延续已逾百年的民俗。逛花市是广州人过新年的一个最隆重的节目,广州岁时节令中的一大特色。

  “无行花街唔(不)算过年”,这说法在广州很早就有了。

  近几年广州城区内的花市于年廿八正式开市,至大年初一凌晨二时结束。这段时间,在中国北方正是严冬腊月,大雪纷飞,万物肃杀,花木凋零。广袤的原野,白茫茫一片,千里冰封,寒气刺骨,人们大多是呆在房子里,懒得出门。南国大都会广州却是春意融融,和风吹拂,树木翠绿,繁花盛放。大多数年份,艳阳和煦,春光明媚,全无严冬景象;就算偶有寒潮南下,气温骤降,甚至阴雨连绵,也没有北方那种花谢叶落的肃杀之气。这跟北方大不相同。

  冯沛祖

  长期从事广州史地、人文、风俗的研究,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研究专著、小说、随笔、游记、文艺评论、剧本、翻译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广州民俗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