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撕书法奇人 把写字由笔杆转换到手指尖儿
在柳河县有这样一位奇人,名叫鞠汉蛟。他将字体轮廓熟记于脑中,用手撕纸代替拿笔写字,把写字由笔杆转换到手指尖儿,通过手指在纸张上的撕扯和抠挖,将没有用的部分撕掉,“随弯就势、心手合一”,将挥毫泼墨的书法艺术用“手撕书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前,记者来到柳河县手撕书法艺术家鞠汉蛟的家中,看到了鞠汉蛟的部分作品,不禁连连感叹,家中挂满了他的手撕书法和捏的泥人作品。应记者要求,鞠汉蛟现场演示了一番,只见他拿起一张红纸,双手翻飞,一撇一捺、一横一竖拿捏得很到位,哪块该连哪块该断,动作很敏捷,手指灵活如自由的舞蹈,不一会儿,一个“福”字呈现在眼前。
鞠汉蛟说,根据字的结构和笔画,手撕的难度也不同,一般笔画较多、左右或上下结构的字较难撕,一副手撕书法作品并不是一次就会成功,往往一幅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才能完成。
“‘手撕书法’看似简单,但实际却难得很,需要创作者有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底蕴,并且需要创作者对所要撕出来的每个字的笔画和‘周边线条’都要了解熟悉甚至是烂熟于心,要在一张完全没有痕迹的纸上,凭借对字的间架结构的想象,不借助工具只用手来‘一气呵成’,而且字不能有断裂,这对个人书法功底是极大的考验。”鞠汉蛟说。
今年38岁的鞠汉蛟出生于柳河县时家店乡鹿林村,自幼跟随奶奶学习捏泥人、手撕画和剪纸等技艺。鞠汉蛟曾是村里的一名医生,对于家人来说,是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但喜好艺术的鞠汉蛟始终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完整。
2009年,顶着多方压力,鞠汉蛟放弃了医生的工作,前往山东一家雕塑厂打工,一方面可以学习艺术,一方面还能有一份收入。一年后,鞠汉蛟回到柳河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开始专心创作手撕书法和泥人,当时亲戚朋友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他们觉得我是在‘闹’,老大不小的没有稳定收入,家里还有老有小的,这样很不靠谱。”鞠汉蛟说。一开始从事艺术的时候,免不了经济上的压力,那段时间他感觉有愧于家人。
如今,鞠汉蛟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小有名气,2014年通化市“传承文化·共筑梦想”民间艺术作品展中泥塑作品《关东八大怪》荣获一等奖,手撕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长卷获二等奖,手撕书法作品《观鱼知道性,养鹤悟禅心》获三等奖;2014年鞠汉蛟传承的“通化泥人”技艺被列为通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2月通化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剪纸大赛精品展中,他的手撕剪纸作品《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荣获银奖,《治国语录》和《中国腾飞》分别获铜奖;2016年2月,在郑州全国名家剪纸展览中获优秀奖。
“‘闹’,就要‘闹’出点名堂,我不能辜负了家人对我多年来的期望与支持,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鞠汉蛟对记者说。
来源: 城市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