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2016年04月05日18:07   新浪收藏   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西藏有什么?

  蓝天白云、布达拉宫、红色僧袍……

  还有人人脸上焕发的光。

  我去的地方不在西藏,但同样拥有振奋人心的风景,天很低,路很远,稍微抬眼就能看见前方的云舒服地躺在天上,蓝天摊开在阳光里,阳光刺眼,阳光灿烂,阳光照在草地上,草地绿得静悄悄,静到可以听见万物呼吸,看见万物生长。

  六月的壤塘,艳阳高照,天色正好。

  这里有红墙金顶的寺院也有寻常人家,身裹红袍的僧人、善良温和的乡民、往来不绝的信众,他们点燃香火,任丝丝缕缕充盈在空气中、攀附在高墙上,轻巧向上走。走着走着就挨上天边的云,云依旧安静睡在阳光里、跟着风轻轻飘。

  这个名叫壤塘的地方不在西藏在四川。

  壤塘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生活在这里的几乎都是藏族人,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同西藏并无二致。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壤塘有所唐卡学校,全称“觉囊唐卡传习基地”,习惯被称作“传习所”,传承经典、得其所长。传习所由觉囊派在位法主建阳乐助仁波切主持修建,广纳弟子、分文不取。学生在学习绘制唐卡的同时还有机会学习藏文和汉文。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起于印度成长于中国藏地。传习所于2011年正式成立,起初只有几个人,四年已过,颇具规模。从此山间少了放牛娃,多了执笔造神的画师。

  教室里摆满了他们画的作品——觉囊唐卡。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藏人眼中,唐卡即为佛。画师绘佛,每一笔落定皆可视为信仰与技艺的熔铸,需心生敬畏、需顶礼膜拜,需色泽光艳、需精密严传。传习所从起初的默默无闻逐渐获得外界各方的支持,觉囊唐卡不再仅仅用来宣讲本派教义,作品获得更多自由,以崭新风貌走进公众视线中。2014年,觉囊唐卡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2014年7月,为完成编撰相关书籍的资料采集工作,我们跟随谢继胜、廖旸两位导师来到壤塘进行田野调查。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2015年5月,我独自来到壤塘,和他们一块生活的那些日子成为了难忘的记忆。虽然语言不通,但相机成了最好的见证。起初他们并不习惯这个整日长焦相机、身穿藏装的我,看见我端起相机总会害羞跑开。但随着相处时间慢慢变久,他们也就习惯了,开始冲着镜头笑。我爱这每张青春的脸,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毋需担忧日后的衰老,活在当下。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相处过程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儿。

  一个从窗外爬进来的男孩引得全班注目,我举起相机,屋子里的人又都望向我,快门声一响,大家就开始笑。还有一回,我坐在角落,看着对面一个男生画着画着就把头埋进画框的帘子里,墙壁上映着点点灯光,像是星星正催他赶紧入梦、切莫烦恼。有个叫杉木初的小姑娘从来不怕我的相机,那天她和同学们大笑大跳地相互打闹,杉木初见我蹲在那里,就嚣张地跑过来,我还没来得及躲开,她又绕到我身后拿我当挡箭牌……看着整理出来的照片,回忆又被唤起,且听慢慢道来。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研究生三年即将结束,这次简单的展示不仅意味着一段学习生涯的落幕,也是一件心愿的达成,作品尽管并不成熟,但都是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见证,其中参杂着我的诸多不舍与由衷的祝福。未来的日子,我的脚步也不会停止。相机是我一生的伙伴,它眼睛比我明亮,看得比我透彻。

  希望这些照片可以帮您推开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年轻的生命总有无限可能,遥远的他们也好,奔走的我们也罢。

  都一样,风华正茂,天色正好。(稿件来源:艺术中国)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觉囊唐卡传习所生活影像记录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传习所唐卡影像壤塘相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鍙戝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