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烧香的人却收藏了香炉

2016年04月08日09:15   北京商报   微博收藏本文     

  从小就不太喜欢烧香拜佛,那烟雾缭绕的氛围往往让我产生恐惧之感。可一件海棠点金琴炉,却让我爱不释手。这件海棠点金琴炉是在一个古玩市场淘来的,当时见到它枣红皮的色泽就感到十分亲切,仿佛见到了家乡的大红枣,全然没有平时见到香炉的恐惧感。再加上炉身布满的金片,闪闪发亮,我决计要将它收入囊中。于同店主讨价还价,用不菲的价格得到了它。买回后,请藏友品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小香炉,而见多识广的老马却说出了一个更文雅的名字——琴炉,这让我兴奋不已。

  这件海棠点金琴炉,宽8.4厘米、高4.7厘米、重330克。口沿两侧饰朝天耳,炉身呈海棠花瓣形,玲珑秀美,底承乳钉四足。铜质精密,器形平稳端庄而又富于曲线变化,极显皇家高贵华丽之气派。枣红皮色雅致讨喜。加上遍布炉身的光耀夺目的大小金片相衬托,更显华贵典雅。底落双行四字篆书章款。该器形之周正,釉光之莹润,色泽之艳丽,集优雅的艺术性与超卓的工艺性于一身,观之极有意境。

  古代文人颇具雅趣,他们喜欢琴棋书画,数千年来琴与文人密不可分。在宴乐上,在聚会中,在书斋里,一定少不了琴、筝、箫等乐器。弹琴早就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课程。古人弹琴最注重礼仪,不但在弹琴前沐浴、净手,而且在弹琴中点燃香炉,于是,燃香助兴的小巧琴炉便应运而生了。

  琴炉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它自春秋战国时起就已受文人雅士所重视,关于琴炉的功用及在宴乐社交场合的运用,《春秋十国》及《吴越春秋》中都有所记载。汉代时它与焚香敬神的香炉和驱蚊虫的香薰一起,共同构成了居家的必备器皿,从此,琴炉便成为了贵族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进入元代晚期后,琴炉的材质已由过去的银、铜质逐步被陶瓷所替代,在琴炉的装饰艺术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明、清的琴炉装饰图案,通常以历史典故、民间神话故事、各式花卉和山水人物题材居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琴炉的使用主要针对的是特定人群,因此在选择装饰题材上,往往是依据使用者本人的情趣喜好而刻意烧制的,所以琴炉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琴炉,小巧别致赏心悦目,置于琴桌前更显斯文,在书斋里燃一炷香,弹一曲琴,香气弥漫,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缕青烟,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幽香,如同升入仙境而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香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