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74岁文物活地图把石窟数成国保

2016年04月08日11:0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2016记录

  □本报记者 吴晓铃

  4月5日,小长假后第一天,74岁的龙腾又出现在了蒲江文管所的办公室。作为返聘的文物专家,老人比年轻人还要忙,“茶马古道还有好几篇文章要写。推动茶马古道申遗,我也想做点事……”

  在蒲江甚至成都文物界,提起龙腾,很多人都要竖起大拇指。他被公认为蒲江文物的“活地图”,蒲江的所有文物点,老人都如数家珍。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他走遍了蒲江的每个角落。一处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的石窟,硬是在他的呼吁下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跋山涉水找出780多处文物点

  龙腾原来只是一个喜欢历史的小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启动第二次文物普查,需要熟悉历史的当地人,于是他被借调参与调查。当时蒲江很多山村不通公路,下乡普查全靠步行,是件苦差。可是龙腾心里乐意,当他见到从未登记注册过的文物,便什么都忘了。

  就是这次普查,龙腾和同事走完了蒲江所有村落。普查之前,蒲江有7处文保单位,且都是县级。1988年普查结束,他们发现了260多个文物点,而到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蒲江的文物点增加到了789处。

  这些文物点的发现,是龙腾和同事跋山涉水,从老百姓口中“挖”出的。有一次,白云乡百姓说山洪冲出了一口老井。龙腾熟悉地方史,“史料记载汉代蒲江就产盐,而且有好几个地方都叫盐井沟,莫非这就是当年的盐井?”他和同事到了现场,居然在井边发现了公元813年的题刻,证明在唐代这里已有盐业生产。消息上报以后,成都市考古所展开发掘,不仅出土了3个盐井,还在附近发现了古蜀国船棺。如今,白云乡的盐井已成省保单位。

  “数”出一个中外闻名的“国保”

  在蒲江文管所,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蒲江两处“国保”单位之一的蒲江石窟,是龙腾“数”出来的。

  蒲江石窟位于蒲江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的蒲砚村,朝阳湖飞仙阁的摩崖造像中,有四川年代最早的菩提瑞像。不过,原本是省保单位的飞仙阁摩崖造像因为相关建筑的破败,在1980年被取消了称号。“如果不作为文物点保护起来,这里的唐宋石刻造像,岂不就成为文物贩子眼里的肥肉了?”怎样才能证明石刻的价值?那就是找到能证明其开凿年代的题刻。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龙腾连续数月搭着梯子,一一勘察飞仙阁的92龛石刻造像,不仅搞清了777尊造像的数量,还在60号龛中发现了唐永昌元年的题刻。这一重大发现,证明早在唐末大量石刻艺人入蜀以前,四川的佛教造像开凿就已经兴起。2006年,这处曾被取消的省保单位,成为了国保单位。

  蒲江的另一处“国保”茶马古道,也是龙腾和同事在“二普”时新发现的文物点。当时,保存最完好的衬腰岩古道一半被水库淹没,一半裸露在外。尽管当年还没有“线性文化遗产”的说法,龙腾还是觉得相当珍贵,于是将几处古道作为文物点进行了申报。2013年,这些古道顺利成为“国保”。

  如今,74岁的龙腾每天还要戴着老花镜,进行茶马古道研究。老人说,他最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文物保护环境已今非昔比,“我们文物的家底,总算可以好好传给下一代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石窟文物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鍙戝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