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家门口的坐垫石竟是珍贵文物

2016年09月02日16: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将旗杆石进行清洗后,再洒上干石灰,镌刻在旗杆石上的“中式举人杨愈将”几个字便清晰地显现出来。
  在本报记者牵线下,前日,杨愈将后人捐献了宝刀。

  “这是一把等级不低的宝刀,其刀鞘装饰便是最好的证明:鳄鱼皮外套,并用鎏金铜箍加固,且在多处镶嵌有绿松石等宝石。”见到宝刀的那一刻,鸦片战争博物馆(以下简称鸦博馆)副馆长孙广平感叹说。前日上午,经广州日报记者引荐,这把由杨愈将后人保存100多年的清朝宝刀,由其后人无偿捐赠给了鸦博馆。该刀将与之前捐赠的《杨愈将画像》一并在即将开展的《鸦片战争陈列展》中展出。

  捐赠仪式结束后,鸦博馆专家孙广平、沈晨光又在杨愈将故居及杨愈将父亲的墓地发现了包括镌刻有“中式举人杨愈将”字样的旗杆石、镌刻有杨愈将三次升迁印章的石碑等珍贵文物。这些珍贵文物,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杨愈将,为市民及其后人了解杨愈将提供了更为充实的史料。

  本报牵线捐宝刀

  ●宝刀捐赠仪式在杨愈将故居举行

  前日一早,记者跟随鸦博馆副馆长孙广平一行驱车前往300多公里外的杨愈将故居,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肖溪村杨愈将故居。

  孙广平此行,是前来参加杨愈将后人向鸦博馆捐赠一把清代清军腰刀的仪式。当他们来到杨愈将故居时,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杨愈将后代杨万裔、杨年经等在此迎接。

  11时15分许,杨愈将后人向鸦博馆捐赠清代清军腰刀的仪式正式举行。杨愈将第六代庶孙杨万裔把自己珍藏了数十年的宝刀移交到鸦博馆副馆长孙广平的手中。随后,孙广平将一本捐赠证书颁发给了杨万裔。

  记者看见,捐赠证书上写有:“杨愈将故居管理小组,承蒙惠赠文物——清代清军腰刀一把,已被我馆永久珍藏”等字样,以及腰刀图片。

  ●刀鞘装饰精美,不幸遭善意损坏

  “这是一把等级不低的宝刀,其刀鞘装饰便是最好的证明。”仪式结束后,鸦博馆专家孙广平、沈晨光在仔细地察看这把宝刀后表示,“这是一把典型的清代清军 指挥官使用的军刀,军刀的刀鞘是用鳄鱼皮包裹,并用鎏金铜箍进行加固,且在鎏金铜箍的花纹中,多处镶嵌有绿松石等宝石。尽管如今当初镶嵌的绿松石等宝石已 经遗失,但是,原本的镶嵌处仍留有一些印迹。”

  不仅如此,这把宝刀的刀柄还缠有绳子,缠绳也是清代高级武官佩刀的标识。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该刀在捐赠前,被人为地“伤害了”!沈晨光指着被磨得光亮的刀鞘对记者说,原本刀鞘包裹有一层鳄鱼皮,如今,这层鳄鱼皮却大部分被磨损掉了。

  听到沈晨光此番话语,杨愈将的第七代庶孙杨年经不由得懊悔起来。原来,在家族的长辈同意捐赠宝刀后,他感觉刀鞘有些暗灰,不光亮。于是便把刀拿回家进行了一番“清洁”:一边用水洗,一边用钢丝球擦洗,才导致刀鞘原貌被人为地损毁了。

  ●记者助力,宝刀顺利实现捐赠

  “宝刀得以如此顺利完成捐赠,得感谢广州日报记者给予的帮助。”鸦博馆副馆长孙广平说,原来,此次捐赠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今年8月13日,广州日报记者前往杨愈将故居采访,从杨年经处获悉,他的堂叔杨万裔还珍藏有一把“宝刀”,此刀是1968年杨万裔在一次对杨愈将故居补 漏时意外发现的。而当记者回到东莞,与鸦博馆馆长张建雄提到此刀时,张建雄希望记者牵线并表示,如果杨愈将的族人愿意将此刀捐赠给鸦博馆,该馆承诺将此刀 与文物《杨愈将画像》一并在《鸦片战争陈列展》中展出,以此丰富杨愈将的展览内容。

  于是,记者和杨年经沟通,杨年经当即表态同意,并取得族人同意后,决定捐赠宝刀。前日,文物专家、记者一行人亲自前往杨愈将故居举行捐赠活动。

  故居走访再掘宝

  武考成名旗杆石

  一度成村民坐垫石

  捐赠仪式后,杨年经等非常热心,在他们的指引下,孙广平、沈晨光等先后前往杨愈将故居、杨愈将出资兴建的杨氏宗祠、杨愈将及杨愈将父亲的墓地进行了走访、考察。这番走访和考察,让专家们收获不小。

  在杨愈将故居旁边的一条小巷口墙角边,放有一块大理石状的旗杆石,长约2米、宽约0.4米、厚约0.2米,且断成了两截。在杨年经等人心中,这只是一块 再普通不过的旗杆石,被村民当作家门口的坐垫石,类似的旗杆石在肖溪村也并不少见。不过,孙广平、沈晨光表示,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旗杆石。

  这块旗杆石上镌刻有“中式举人杨愈将”的字样。“千万别小看这几个字,这几个字足以证明,这是一块非常珍贵的文物,它是杨愈将通过武考,一举成名最好的 物证。”孙广平说,“旗杆石在广东虽然并不鲜见,但是,旗杆石上镌刻中举之人的名字却是非常罕见的。”孙广平还当即表示,若有机会,鸦博馆将聘请专业的人 员,对该旗杆石断裂部分进行修补,以便更好地保护它。

  ●石碑记载了杨愈将三次升迁

  杨愈将的墓地也在肖溪村,但据杨年经等人介绍,杨愈将墓地被盗过多次;现在的墓是后人重新选了一个地方,把原墓的石材搬过去,并按原墓大小结构兴建的。相反,杨愈将父亲的墓地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清代古墓。”在考察杨愈将父亲墓地时,沈晨光介绍说,古墓占地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由一座主墓,两块墓碑、两根石柱组成。其 中,主墓墓顶大理石上雕刻有“恩荣”字样,墓碑上方写有“义方启后”的字样。这证明,杨愈将父亲也受到当时的道光皇帝的册封奖赏。在主墓的左前方,竖有一 块石碑,石碑上方镌刻有“龙章叠锡”字样,杨愈将在此立碑,意在告知父亲等长辈,自己受到皇帝册封。石碑中间镌刻有杨愈将三次升迁的印章:分别是道十四 年,任千总;道十五年,任守备;道二十年(1840年)任都司。“这块石碑上的印章见证了杨愈将三次升迁时间和官职,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史料文物。”孙广 平说。

  另外,在墓地的最前方,左右各竖有3米多高的大理石石柱,石柱上方还雕刻有精美石狮。石狮也是清代武官死后墓葬的一个重要标识。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满元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文物村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