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价与北京房价的纠缠
齐白石虽然是高产画家,但一生所作山水画作并不多。近10多年来,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艺术品市场上都颇受学者和藏家重视。如今,白石老人的书画作品,尤其是山水画,价格昂贵且长期以来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实力派收藏家的标配和艺术品市场中的主力品种。所以,对齐白石画作,尤其是山水画的研究,已经成为显学。
中国嘉德2016秋拍中,有一件齐白石重量级山水佳作《莲池书院》上拍。这件小画虽尺幅不大,但颇精致,乃1933年白石老人为“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吴北江所作,启功一番感慨后认为此画“足称掌故”。此作近期在收藏圈内引起广泛热议,本文将这幅天价小画与北京近期飙升的房价做一番比较,解读寄萍老人(齐白石号寄萍)画价与房价间的“量子纠缠”。
与众不同的宜居山水
从收藏家的角度来看,齐白石的山水画,无论是和中国古代的职业画家抑或文人画家相比,都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语境,堪称“异类”。中国山水画历来擅画奇峰异水,而齐白石则擅长描绘田园风情。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有田园山水画这个门类,而且起源甚早,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王维《辋川庄图》已初具概念,但上千年来发展缓慢,并不是山水画的主流。
中国山水画突飞猛进大发展的唐宋时期,国家掌权者和社会精英阶层更心慕魏晋以来“诗酒风流”的名士文化,而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正统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画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画作的精神境界追求“怡悦自我、陶冶性情”。
《汉书·古今人物表》里有记,舜的妹妹是中国最早作画的人,据说她在画画时,讲究“造化在心, 别具神技”,所以山水画画得是否符合现实、画中的房子是否真的能够住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心境。而齐白石山水画与传统田园山水最大的区别是其宜居性,站在齐白石山水画前舒适的内心体会,是站在“倪黄”“四王”等历代名家的山水画前所感受不到的——如果可以迈步走入画中,你尽可宜居其间。在齐白石构建的山水天地中,行之有路,居之有屋,屋畔有田、有塘,偶尔还能看到鸡鸭家禽,吃喝不愁。你不用替一些画中住在奇峰半山腰屋中的“隐士”担心;也不用发愁找不到上山的路,更不用费心思量那些绝巅奇境中的华丽宫殿是如何修建起来的。
用平民心境画房子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与历代田园山水画相比,齐白石山水画中房屋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大。尽管画中的房屋出镜频率高、占比较大,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对于齐白石画作爱好者而言,画中的房屋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房子周围的环境和画面所体现出的意境,都堪称完美。
白石老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画房子,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跟他的出身、生平境遇有很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前,齐白石在学术界的评价并没有达到如今“泰山北斗”般的地位,这和他前半生的漂泊、对艺术执着追求时生活的拮据和穷其一生平衡创作与经营的关系等有莫大关联。
齐白石的山水画,与历代名家的山水画相较拥有更多的“平民心境”,以《莲池书院》为例。常言保定文化有“三宝”——“一文、一武、一衙署”,“文”指的就是莲池书院。莲池书院不是一般的小书院,乾隆皇帝曾3次临幸这里,并赐匾题诗勉励师生;毛泽东曾莅临莲池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莲池书院中亭台轩榭、飞檐斗拱、小桥流水、碑牌林立、风光如画。但在齐白石笔下,如此负有盛名的莲池书院,仅五栋瓦房、一池莲花、三株垂柳、一架葡萄和远方树木而已,一派田园风情。把莲池书院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田园风情,可能是齐白石内心深处的平民心境作祟。
齐白石的民国画价与房价 比较
民国时代的齐白石虽然谈不上生活窘迫,但绝非大富大贵之人,他的字画价格并不昂贵。民国时期的画家,喜欢请更有名的人为自己定润格,于是,齐白石在1921年前后托人请吴昌硕帮自己定画价:4尺12元(8.6两银)、5尺18元(12.9两银)、6尺24元(17两银)、8尺30元(21两银)。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定价方式的本质是,在市场信息极不完备的情况下,请对市场更了解、资讯获得途径更丰富的专家帮助生产者定价。这是各个行业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市场中常用的定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看来,这价格并不昂贵,比当时很多名家便宜,当代藏家如穿越到民国绝对是疯狂扫货的节奏。于是,1931年,齐白石的作品涨价了: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一尺宽)。即便这样的价格,也依旧比同时期的很多画家要低。
经过不懈努力,1922年又得益于陈师曾的鼎力支持,齐白石在日本爆红,作品大卖。于是1926年,为了能够在北京有个安静的生活创作环境,64岁的白石老人花两千银元买下跨车胡同15号院。跨车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北起太平桥大街,南至辟才胡同,清朝时称为“车子胡同”,相传是由于胡同中有造车厂而得名。如今,这里是号称“中国华尔街”的金融街所在地,国际金融巨头林立,很难想象高楼林立的金融街区域还有这样一个四合院。
据资料显示,跨车胡同15号院坐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按两千银元计,当年齐白石买下这所院子时,每平米的价格是9.8元,这基本相当于当时齐白石两平方尺画的价格。其实,民国时期北京的房价并不贵,由于不是首都,也不是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北京的物价普遍低于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房价也是如此。根据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文官官等官俸表》规定,民国公务员的最低工资级别是55元。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授月薪为400到600元,讲师为160到260元。以此来看,大学教授工作几个月,就能在北京买个四合院;一般公务员,3年的收入可以在北京买个四合院;被资本家残酷剥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阶级代表——纺织女工们,五六年的收入可以在北京买个四合院。
如今价格高昂的北京房产,不但纺织女工买不起,就连大学教授恐怕也买不起。这么一算,从民国到现在,北京的房价涨幅相当惊人。不过,还有涨幅更惊人的——那就是齐白石的画价。
画价兑米PK房价兑米
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民国以来齐白石画价的变化,不但是收藏学问题,更是经济学问题。民国时期的货币和物价,难于直接将人民币和当今的物价做对比,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比较更有参考价值。中国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和底线。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以粮食价格来衡量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实际购买力最为可靠。先看房价兑大米的比较,有关资料显示,1924年北京的米价是每百斤7.94元,齐白石1926年买下的跨车胡同15号院所花费的2000元,大约能买2.5万斤大米,每平米房价兑100多斤大米。
根据近期北京大米批发价,2.5万斤大米大约是24万元。而北京金融街的住宅二手房均价在2016年10月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12万元。按大米价格的可比购买力计算,这一地区的房价90年间上涨了100倍。当年买下整座四合院所“花费”的2.5万斤大米,现在只能买金融街2平方米的房子。
再来看齐白石画价兑大米的比较。1931年,齐白石自涨画价后,大约是每平方尺5元,大约可以买63斤大米。而在中国嘉德2016秋拍中亮相的、绘于1933年的《莲池书院》约2.8平方尺,估价为1800万元至2800万元。我们取其中值2300万元,每平方尺大约821万元,根据近期北京大米价格,每平方尺画作大约可买86万斤大米。按大米价格的可比购买力计算,齐白石画价80余年间升值近1400倍,涨幅远远超过齐白石1926年买下的那套四合院所在地——北京金融街地区的房价涨幅。
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使得齐白石的画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超越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如果我们有机会去民国置业,是买北京的房子当公寓,还是做一位齐白石画作的收藏家?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寄萍老人山水画的启示
齐白石的山水画,是其人生观的最好体现。《携杖安闲图》(中国嘉德2012秋拍,1322.5万元成交)图写远山近水、树石小桥,并写老少相携、点景鱼凫,呈现出一派乡居生活的舒适惬意。在此作的题识中,白石老人写道:“携杖安闲鸥不惊,沿桥泛泛且随人。如斯好景君休去,更有松声学水声。”显示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齐白石山水画中的房屋,往往出现在风景区内,但并不是简单地依附于山水的茅草屋,而是强调以人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砖瓦民居,有时候这样的民居甚至以村落的形式出现在画中。《设色山水图册》(嘉德香港2012秋拍,4600万港元成交)中的两开就描绘了这样的村落:其一幅数间瓦房散落于巍峨青山脚下,另一幅红砖民宅则身处静水湖边,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之景象。
齐白石在一次游览西山时,曾吟诗:“万柳枝疏见草坪,满天云雾失清明。牧童手有犁牛在,只有农家心太平。”对于出身农家的齐白石而言,大城市中严苛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让他心生不适之感,这也让他对乡间生活的依恋成为晚年一道解不开的情结。源于“只有农家心太平”,通过对荷塘柳岸、山居老屋、小桥竹径、青树归鸦的描绘,齐白石在寄托自己心灵的同时,也为后人营造了一个可望可即、可感可亲的山水化境。齐白石这种更贴近生活的山水画,往往比奇峻险绝的山峦、曲折蜿蜒的流水、反复涂抹的皴擦、繁密铺陈的复杂构图更能打动人。他的山水画看似平凡,但细细品味之下,总会令人生出大美之感。
来源:《艺术市场》杂志 王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