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现山寨“兵马俑”大展 搞错中国地图

2017年02月17日 14: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游客欲参观陕西西安兵马俑,却被层层忽悠,最终被“黑车”带至距离真正秦始皇陵兵马俑几公里外看了“山寨兵马俑”。此事件通过网络迅速发酵,引起广泛关注。

  当国内游客在兵马俑故乡被“忽悠”之时,欧洲观众似乎也没有幸免。近日,在比利时攻读文博专业博士的崔先生向《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爆料称,在比利时列日火车站自2016年12月23日开始的一场“秦代兵马俑展”亦有“山寨”之嫌,然而这场展览所存在的疑问远不只文物真假和复制,更牵涉到国家利益。

欧洲比利时列日火车站展览中陈列的兵马俑。欧洲比利时列日火车站展览中陈列的兵马俑。

  据爆料人崔先生称,该展览展示的所谓“兵马俑”和秦代文物粗制滥造,但法、荷、德、英四语的说明牌全程未出现一个“replica”(复制品)的字眼。但展览组织和策划却相当完善,现场多媒体影片、场景复原、卫星动画一应俱全,阐释线索均符合欧洲人的理解习惯。对于不明真相的欧洲观众而言,这俨然貌似一个来自官方授权的正规中国兵马俑文物展。

欧洲“兵马俑”巡展网站欧洲“兵马俑”巡展网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文物法规的规定,赴境外举办的文物展览均需经文物所在地的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或由国家文物局报文化部或国务院审批,各地海关根据批复文件办理文物临时出入境手续。

  如果展出的所谓“文物”合法,来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何以委身于比利时火车站展出?展览开始部分的一张中国地图,完全暴露了该展览的与中国官方没有任何关系,该地图意在向观众阐述兵马俑所在地陕西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其中用红色标注了中国大陆版图,但中国台湾和海南岛却未被标注红色。

展览中一张中国地图存在明显错误展览中一张中国地图存在明显错误

  但据欧洲媒体的报道,这些复制品的所有者是一家德国的公司,之所以展览复制品是因为真文物太过珍贵脆弱,无法运输,而且所有的复制品都是按照毫米级别的精确测量、加上两千年前的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极其逼真,且复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每件展品都有中国政府提供的文书授权,且展览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预计这场在比利时列日火车站举行的兵马俑展览将吸引65000人次参观。

  这样一场明显未得到官方授权、甚至侵犯中国主权的兵马俑文物展,何以在欧洲大行其道?展览现场更是出现了大量中国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文物的高清大图和发掘现场的视频图像资料,这些资料亦被大量运用于展览的交互设计中,有没有版权使用这些资料?如果没有,是否涉嫌侵权?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致电陕西文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对这个展览并不知情,秦俑图片的使用也不合法,如何得到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也并不知情。但对于相关的展览有所耳闻,最初是国内团队制作了秦俑的复制品,在国外策划的展览,已经在欧洲国家做了很多年了,秦俑相关部门也追索过,也一直关注着,也请了律师,但在国外打知识产权的官司很麻烦,所以暂时没有结果。

欧洲比利时列日火车站展览中陈列的兵马俑展览现场欧洲比利时列日火车站展览中陈列的兵马俑展览现场

  搜索秦俑在海外展览的信息,2007年末德国汉堡民俗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曾经引起很大反响,当时,陕西省文物局发表严正声明,称陕西省文物局当时并没有文物在德国汉堡展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展品均为仿制品。当时,德国汉堡展出假兵马俑的新闻成了德国各大媒体的头条,汉堡方面的博物馆馆长沃尔夫·柯帕克取消了兵马俑展览,给观众退票,并向提供展品的德国公司提起诉讼。

  可见,对于“假俑”展览早在10年前德国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但缘何十年之后“假俑”依旧?且根据展览网站和宣传册显示的信息,展览成人票价为12欧,宣传册下赫然印着列日大学孔子学院的logo,而这个展览已经巡展欧洲多地,仅比利时,就在布鲁塞尔、奥斯坦德、列日等地巡展。

  据了解,尽管欧洲观众知晓其中展出的“兵马俑”为仿制品,并愿意为“中国文化”买单,但如此“文化”却是对中国文物和文明对曲解。

  而在中国,接连几个在商场和民营美术馆举行的所谓西方艺术家的大展,让观众欣赏的亦是“复制大师”,2015年在上海新天地、杭州创意设计中心等地巡回的“不朽的梵·高”展,被业内调侃为“花150元看梵·高ppt”;而在上海一家具城举行的“印象派大师德加中国首展” 上号称有“30件德加代表性原作”,却不见一幅德加油画;如今正在举行的“米开朗基罗大展” 除意大利艺术家和米开朗基罗原作相去甚远的临摹作品外,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以及当时的多张手写文稿均为“古纸复制”。

  在“IP”横行的时代,大师的名头,文化的资源也成为了“虚造声势”的方式,如果再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作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误导的不只是观众、伤害的不只是“文化”,更是对艺术、对历史、对文明起码的尊重。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