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古董”竟标注可在微波炉使用

2017年03月10日 10:43 信息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专家在为市民鉴定花瓶。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专家在为市民鉴定花瓶。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昨日,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共同举办了“博古鉴真——2017大型公益性文物鉴定及文物法规咨询活动”。这也是省博今年推出的首场免费“鉴宝”活动,吸引了128名民间收藏者带着“宝物”前来。经鉴定的620件藏品中,赝品、仿品的比例占到了八成以上,为数不多的真品中,文物价值普遍偏低。

  现场:有的用旅行箱装“宝贝”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鉴宝”的市民还真不少,据统计,提前预约加上临时到场的民间收藏者,共有128名,他们分别带着书画、陶瓷、杂项、玉器、钱币等藏品前来。怀里抱着、手里提着,各式各样。有的因所带物件体积较大,甚至动用了旅行箱、大纸箱。

  据省博工作人员陈洋洋介绍,近年来,省博基本保持每年举行5场免费“鉴宝”的频率,今年也一样,活动安排在3月9日、5月11日、7月13日、9月7日、11月9日各一场。今年在“鉴宝”的同时,还新增了3场关于陶瓷的讲座,由权威鉴定专家给观众普及鉴定知识。

  陈洋洋表示,据粗略统计,去年参加“鉴宝”的藏家在500人次左右,基本上每年的第一场是最火爆的。

  看着像“古画”实为印刷品

  书画类,是“鉴宝”的热门,专家李遇春的摊位前一直处于被“包围”状态。

  有三位老人一口气带了十几幅字画来鉴定。据介绍,三人是一家人,这次带来的字画都是父辈留下来的,“我们也不懂,到底有没价值,想让专家把把关。”这里面,有山水画、书法作品。

  李遇春一一看过后表示,十几幅字画中,有一组大约五六幅是真品,从落款、内容来看,应该是1946年左右,东莞一位画家的画作。他作画后,送给了自己的朋友,再流传了下来。“画是真迹,属于家里流传下来的东西,但不是很有价值。”其余的,则多数是临摹的画作、仿品,“有的画上看不到指纹,是印刷品。还有的画,本来画工是不错,但对方为了让画值钱,题字中又假借了当时更有名的画家的字号,冠了假名。”

  古盆? 明明标注“可在微波炉使用”

  陶瓷专家黄静经手鉴定的各种陶瓷花瓶、碗、盆中,没几件是真品,绝大多数为赝品、仿品,有的仿得还十分粗糙、拙劣。

  张先生带来了5件陶瓷,从碗到花瓶,全被鉴定为是赝品、仿品。如一只小碗,根本就不是古董,就是平日里吃饭的碗。好几个盆,花纹讲究,却也是现在时代的东西,黄静说,“盆子底不但写了‘中国制造’,还有说明,可以在微波炉里使用。”这些盆子有如此现代的适用性,显然不是古董。

  一个大花瓶看起来色泽艳丽,可很多细节让其现了“原形”:瓶口的花纹,接口对不上;瓶身上的字是贴上去的,有些字都歪了;瓶身的两面,写的是同一首诗,“古陶瓷花瓶,如果要题诗,不会用同一首。”

  多看少买不能想着“捡漏”

  记者了解到,经鉴定的几百件藏品中,赝品、仿品占到了八成以上,为数不多的真品中,文物价值也普遍偏低。

  玉器专家林滔说,他看过的玉器中,真品也就一两成左右,“绝大多数是高仿玉、新玉,非古董”,真品中也多数是民国时期的东西。

  钱币专家张亮鉴定了近30个藏家的近百枚钱币,只有一枚金古钱,是好东西,“七成都是仿品,三成左右的真品,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银元,虽然是真的,但因为这一时期的银元发行量大,被收藏的也多,价值并不高。”

  对于有收藏兴趣的初入门者,专家称有几点需要注意:多去正规的大博物馆,看展览、看真品,提高相关收藏知识;多选择拍卖行、文物商店,尽量避免到古玩市场、地摊等地方选购;多看少买,尤其不能有“捡漏”心态,以为自己运气好,可以捡到好宝贝;少出手,要多积累知识、经验。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微波炉古董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