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收藏创刊号超2000份的藏家

2017年04月01日 07:3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祁要武将收藏创刊号视为兴趣爱好。郭颖辉摄 祁要武将收藏创刊号视为兴趣爱好。郭颖辉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祁要武是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名退休公务员,收藏刊物的创刊号成为他坚守了40年的兴趣爱好。目前祁要武收藏的报纸和杂志创刊号超过两千份,总共收藏了万余份刊物。每到一处,祁要武都会到旧书摊搜罗一番。在他眼中,这些创刊号不再是单纯的文艺作品,而成了记录历史进程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

  走进祁要武老人的家,院子里四五个半人高的展柜便映入眼帘。前段时间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没来得及整理这些藏品,院子略显杂乱。

  祁要武今年65岁,参加工作后便有了这个爱好——收藏创刊号。祁要武说:“我当时在宣传部门工作,每天接触很多文字作品,有些就是创刊号。那会儿觉得有意思,就开始收集,慢慢就成为自己的爱好。”在收藏过程中,祁要武逐渐发现了创刊号中的门道,有了自己的体会,他说:“创刊号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刊物中往往要先进行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来稿要求等等。它就像是每个刊物的 出生证明 。这种收藏很有意义。” 就这样,这个爱好持续了四十年。

  现如今,退休在家的祁要武一有时间就去涿鹿县的废品回收站收集旧报纸、旧杂志。上个月去北京看望女儿,祁要武还忍不住去旧书市场转转。他说:“当时花15块钱买了十来本杂志,很划算。”

  刊物很多,但是有收藏价值的不多,整理、鉴别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过年前,朋友送来了两捆报纸,每捆都有一人高。那段时间,祁要武每天都蹲在院子的角落整理报纸,这足足花了他一个月的时间。对此祁要武仍然乐此不疲,他拿出一份《中国农民报》的创刊号对记者说:“这是《农民日报》的前身,是我从那里面找出来的。”

  从废品回收站和旧书摊收回来的报纸和杂志,有时会沾满污垢,清洁成为祁要武另一项重要工作。清理污垢,将褶皱展开,有破损的报纸拿胶带粘上……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清洁完,祁要武就盼着晴天把这些书报进行晾晒。以上工序完成后,祁要武把报纸用塑料纸包装好,再进行收藏。在保存过程中,还需要吸潮、防虫。

  祁要武的家里不单有创刊号,还有旧杂志,《红旗》《读者》《长城文艺》都是全套收藏。2012年12月12日,祁要武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创刊号书报展。2014年10月1日,举办了第二次展览。2016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举办了第三次展览。祁要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几年前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彭令还专门到祁要武的家里拜访。

  2016年底,祁要武从宁波书友那里花一千元的“大价钱”买了一本《桑干河上》。祁要武介绍,这本书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前身,是丁玲的名作,也是反映涿鹿县人文历史的重要作品。他说:“我买的这本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当时全国只有5000本,这就是其中一本!”

  除了院子里的展柜,屋子里也摆满了展柜,祁要武的生活空间已经被这些书报藏品“包围”了。祁要武拿出“民办教育”和“食品安全”的创刊号对记者说,“国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提出的观点和政策,都会在报纸、杂志等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创刊号具有很强的历史印记,创刊号实际就是一部微缩版的现代史。”

  现在祁要武收藏的刊物超过一万份,报纸和杂志创刊号达到了两千多份,其中《财政书刊》《教育青年》《河北工农画刊》都相当稀有。祁要武笑称自己要为这份事业再奋斗二十年,“我把这些东西当成财富,未来如果子女无法继承它们,那我就把它们交给国家。”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