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钱币品种繁多。古时因铸币或状如刀,或外圆内方,又有钱刀、孔方兄之称。
对于金融工作者沈建中来说,收藏钱币是一件好玩又充满意义的事情。30多年前,沈建中开始走上钱币收藏之路。如今,他是我区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收藏的钱币多达4000多枚。可他依旧保持谦卑心态,希望透过斑驳锈蚀,洞察上虞历史,为弘扬历史文化多做些有益的事情。
职业融合收藏,找到人生定位
走进沈建中的钱币王国,进入视野的是各类钱币,墙上分门别类地挂着四大银行钞票、四明纸钞、浙江地方银行发行钞票、红色战争纸币选集等;展示台中,则是银、铜、铁、锡、铝、镍等各种材料制成的古钱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沈建中的收藏事业,要从1984年说起。当时,他结识了我国年轻的古陶瓷研究专家,时任上虞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李刚先生,李刚建议沈建中,金融工作者可以把爱好放到收藏古钱币上面,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将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那以后,沈建中就踏上探寻、收藏、研究古钱币之路。收藏初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误把不少假币当做珍品收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了解开有关古钱币的种种疑团,提高鉴别能力,他曾先后两次自费到上海钱币馆学习取经,每逢节假日,他走遍山间村社,默默寻觅虞舜大地上遗存的古钱币。
学用货币知识,增强收藏底蕴
据沈建中介绍,钱币收藏跟金融学、货币学紧密相连,真正要搞好钱币收藏,必须掌握专业知识。
退休前,他经常结合本地不同企业、行业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撰写金融方面的大量调查报告、项目评估报告、汇报资料,对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和经验,著写研究文章、工作建议和新闻报道。
翻阅他保存下来的杂志报刊资料,发现他撰写的研究文章先后刊登在《中国农村金融》《上海金融》《浙江农村金融》《绍兴金融》等刊物,新闻报道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浙江日报》《新闻报》等权威性报纸。
有了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的支撑,沈建中对收藏事业更加得心应手,他那《说上虞钱币的故事》、《再说上虞钱币的故事》等相关钱币文章收放自如,极具看点。
不忘收藏初心,寻觅造币印迹
“上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先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光从上虞发掘出来的古钱币文化就可窥豹一斑。沉醉其中,有时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受。”沈建中说。
多年下来,沈建中渐渐从一个门外汉演变成为对古钱币颇有见地的收藏爱好者,摸索到古钱币鉴别、收藏的许多窍门,这让他获得孙吴钱币“大泉五千”以及不少抗日战争时期由陈溪印钞厂发行抗币的认知能力。
据查询,“大泉五千”存世罕见,该钱币铸造于孙吴末年,但尚未流通,孙吴已被晋朝所灭,被历代泉家称颂为珍稀之品。而它之所以成为珍稀之品,是因为“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钱币发现甚多,而“大泉五千”至今才发现三枚,更值得探究的是,孙吴时期的造币厂很可能就设在上虞百官曹娥江一带。
多年来,沈建中跑遍上虞境内的所有地方,发现孙吴时期的钱币在我市出土得特别多,有幸获得一枚“大泉五千”,因此他认为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孙吴时期的造币厂很可能在上虞百官一带,他的这一见解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
沈建中至今没有对自己收藏的钱币作估价,但他无疑已是精神上的富翁。曾经有人以71万元的高价收购他收藏的上海四明银行1920年发行的号码全部为零的面值壹圆纸币样张,沈建中没有心动。他说,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为弘扬历史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来源:上虞日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