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很辛苦?其实是动物们辛苦啊

2017年05月14日 08:05 新浪四川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拍摄野生动物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为了捕捉在自然环境中栖息的生灵们,经常需要“上天入地”,这不仅要求他们练就超人般的体力和耐力,还要掌握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他们会在沙漠、雪原、丛林,冒着酷暑或严寒苦守几个月,就为了追求最震撼的视觉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镜头下的精彩瞬间,才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些野生动物摄影在做假,你会怎么想?

  饲养员指导动物摆造型

  一匹黑狼站在岩石上,它锋利的黄眼睛,正盯着3米外的一群摄影师。每当它稍微转动脑袋,相机的快门声就此起彼伏,像极了被扣动扳机的机关枪。饲养员问摄影师们,准备怎么介绍如何拍下这千载难逢的一刻?“为了这张照片,我在荒野蹲守了四个星期。”其中一个摄影师用玩笑的口吻说。

  这群摄影师从驻地出发去拍摄黑狼“宙斯”,只需要5分钟车程。宙斯从小被明尼苏达野生动物摄影基地驯养长大,整个拍摄过程,它的饲养员麦肯齐·格林利都陪在它身旁,指导它如何摆Pose。

  一月的一个下雪的周末,明尼苏达野生动物摄影基地的老板李·格林利带着三只被铁链拴着的幼狼来到一片开阔地。十多个摄影师在不远处严阵以待。李将幼狼脖子上的铁链解开,让狼群朝着他20岁的女儿麦肯齐跑去。另一头,麦肯齐一边挥舞手里的冻肉,一边冲着幼狼叫着“好孩子”——这是她一贯的做法,动物们表现好,她还会抱住它们亲吻,用娃娃音告诉它们,她是多么为它们感到自豪。幼狼们飞快地向她冲去,与此同时,摄影师们疯狂地按下快门。

  尽管没有接受过摄影训练,但格林利父女非常清楚如何能让他们的客户拍出好照片。尤其是麦肯齐,她知道如何调动动物,让摄影师拍到它们眼中的闪光;她还会提醒摄影师,如果她入画,镜头如何才能避开她。

  是的,你看到的一些所谓的“野生动物”,都是人工驯养的;这些看似“自然”的照片,都是在饲养员的指导下摆拍的。如果你将“非凡的野生动物”作为关键词搜索,能在网上找到大量几乎完全相同的照片。

  每只动物都“明码标价”

  30年前,李·格林利还是明尼苏达州欣克利一家动物园的兼职动物管理员。他从动物园买了一些动物回家训练,并靠出租它们及其幼崽挣钱。几年后,一些摄影师开始付钱给他拍摄他的动物,用他的话说,当时他的生意就已经“好到爆”。

  李的摄影基地有1头黑熊、5只美洲狮、20匹狼、46只狐狸和1头野牛,还有一群小动物。在这里,每只动物都明码标价:一个为期两天的“摄影研讨会”每人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在春季举办的“研讨会”最受欢迎——可以拍新生的狼崽和小熊。单拍一只狼、一头熊或者一只美洲豹,每人每小时收费255美元(约1760元);单拍貂、臭鼬、浣熊、豪猪之类的小动物则每人每小时收费140美元(约960元)。特殊的场景需要另行收费,比如拍摄“一群狼吃一头鹿”的人均费用是425美元(约3000元)。

  摄影基地的年利润在1~1.5万美元(约7~10万元人民币)左右。李每年举办三次摄影研讨会的收入占年收入的30%,其余利润来自摄影师,除了商业摄影师外,很多客户是本地摄影俱乐部的爱好者。偶尔,还会有纪录片或影视剧组找上门来。

  在互联网普及和电影特技成熟之前,摄影基地的生意更好,李说:“为了个几十秒的狼群跑进树林的影像,摄制组会专程赶来拍摄,然后把拍到的放进电影里。而现在,他们可以做动画了。”

  这样的摄影基地,在美国不止这一家。

  造假行为不被认同

  传统野生动物摄影师会花很多时间研究野外环境,拍摄时他们会风餐露宿几个星期,或多次回到同一地点拍摄同一动物的一生。但野生动物摄影基地同时为专业摄影师和爱好者敞开大门,来此消费的人们大多对拍摄地绝口不提,声称“这是我在野外蹲守了四个星期才拍到的”,他们把照片卖给图片库,图片库再转手卖给不知情的买方,于是在很多广告、纪录片、网络流行图片,甚至野生动物摄影大赛里,都被这种“人造”的野生动物照片充斥。

  今年早些时候,一组灰熊和狼群在雪地里争夺一只鹿的尸体的照片,发布在了《每日邮报》的网站上。照片备注的拍摄地为落基山脉,丝毫没有提到野生动物摄影基地。但实际上,照片里的鹿是人工摆放的死鹿,狼和熊也都是听从饲养员命令,“演”的一出“打戏”。

  2009年,西班牙摄影师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凭借他拍摄的一匹越过栅栏的狼,被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评为“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但其实这张照片里的狼是人工驯养的,根本不是野生动物。真相被揭穿之后,罗德里格斯的“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头衔也被收回。

  真正遭殃的,是那些被囚禁的动物。本该在野外自由奔跑的它们,成了一小撮无良摄影师争名逐利的工具。好在这种造假行为,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摄影师,以及摄影协会的认同。上世纪90年代,北美自然摄影协会的伦理委员会就严格区分了“野生”和“驯养”动物的定义,给摄影师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指南。美国《国家野生动物》杂志,一开始还刊登过这类照片,但编辑很快发现这些动物是被关在笼子里养大的,立即全面喊停了刊发所谓“野生动物”的照片。大型的国际摄影比赛更是禁止使用驯养动物冒充野生动物参赛。

  其实野生动物摄影,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动物的多样性,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唤醒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重视。如果用驯养的动物造假,不就和初衷背道而驰了吗?(钟何)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