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宝墩惊现成都最早"内环路"

2017年06月01日 17:53 新浪汽车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通过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的勘探和发掘,成都史前文化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又有了新发现,在内城发现了宽达3米的水沟和一条“环城土路”,还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城中城”。

  一个确认 宝墩遗址是成都历史的源头之一

  宝墩遗址位于四川省新津县新平镇(原龙马乡)宝墩村,是成都平原最为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目前长江中上游发现最大的龙山时期城址。1995年至1996年的两次调查与试掘,掀起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发现与确认的高潮,调查确认了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大邑高山、大邑盐店、崇州双河、崇州紫竹等7座史前城址,证实成都平原拥有相当于中原龙山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也因此被评选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为了解古蜀先民的生活原貌,2009年底,作为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一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启了对宝墩遗址的探索。2010年在内城中心区域发现了较为规整的大型建筑基址,2011、2012年大体清楚了外城空间分布,古河道的走向和湖泊的范围。钻探结果显示,宝墩遗址外城分布着9个左右聚落点,环绕着内城。2013年至2015年,又发现宝墩古城的内城有8个左右聚落点。

  一个谜团 内外城之间有个城中城?

  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新一轮考古发掘开始。据此次宝墩古城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何锟宇介绍,从内城的田角林聚落到外城的罗林盘聚落,考古人员挖掘了三条一字排开的探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内城城墙内,有大量房屋遗址、墓葬等人类活动的痕迹,还出土了陶器、石器,而内城城墙之外有壕沟,壕沟之外约120米左右,才发现有同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

  在内城墙外200米左右,内外城墙之间,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古蜀先民的聚落,从出土陶器的年代看,考古人员认为,应该是先有内城的聚落,再有内外城之间的聚落出现。这次考古还发现,宝墩古城内外城聚落的内部结构都较为相似,而竹骨泥墙式地面建筑多为长方形,呈西北——东南向,与明代以前成都的城市走向相似。

  在宝墩古城东南部、内外城之间的罗林盘聚落,发掘出两道呈直角转角的夯土城墙遗迹。考古人员推测,这里原来曾修筑过一座凸字形的小城,该区域还可能修建过大型建筑,但汉代被河道严重冲毁。“罗林盘小城”是否真的存在?这一发现为宝墩古城平添了神秘色彩,提出了一个新的待解谜团。

  一大发现 内城墙里有条“环城土路”

  这次考古发掘还发现宝墩古城的现存城墙夯土可分两层,颜色明显不同,上层主要为黄褐色,下层则主要为黑褐色,但土质均为黏土。夯土中有大量2-4厘米大小的陶片,在城墙夯土的最下层,还铺了一层大小均匀的鹅卵石,估计都是起加固城墙的作用。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宝墩古城内城城墙外有壕沟,而城墙内侧则有一条环城土路,这条土路还是修筑在城墙的夯土地基之上的,现存最宽处达3米左右。土路可分为两层,用粉砂土铺垫,下层为红褐色粉砂,上层为黄褐色粉砂,局部还保留有一层鹅卵石。这是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土路。

  此次在宝墩古城的内城,还发现了一条大水沟,这条水沟从宝墩古城的西北部,延伸至南部内城墙,水沟挖得很深,一直挖到了砂夹石层,现存最深处深约1.2米,考古人员猜测这条水沟是在内城修筑之前,古蜀先民引水取水之用的,后来修了城墙,水沟里被填了土,有的部分在上面还修了路。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内环路考古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