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文物库房 4000余文物正待重生

2017年06月07日 11: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昨天,北京晨报记者从市文物研究所了解到,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区(不含云中心区域),已累计发掘墓葬718座,出土陶、瓷、金、玉石器4000余件套。这些文物大多存放于文研所位于郊区的库房,正在进行紧张的修复。未来,在副中心博物馆建成后,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将与公众见面。

  关于它们

  成果 出土文物涵盖各历史时期

  副中心考古领队尚珩(见上图)介绍说,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区(不含云中心区域),已累计发掘战国-西汉、东汉、魏晋、唐、辽、金、元、明、清时期平民墓葬718座,出土陶、瓷、金、玉石器4000余件套。

  从出土的器物上看,以两汉时期陶制明器为主,种类多样,包括有陶制的成人、儿童瓮棺葬具。瓷器多为辽、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以白瓷为主,并有少量钧瓷,器形以瓷盘、碗、杯为主。铜制金属器物除各时期的铜钱外,主要有东汉、辽金元时期的铜镜,其中辽金元时期的几面铜镜保存较好。此外还有东汉时期铜剑一把。金质金属器物全部为清代墓葬出土。玉器除明清墓葬出土的装饰品外,还有元代玉带一条,由9块玉组成。

  尚珩表示,副中心发掘出土的文物,涵盖了从战国一直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可见所在地区的人类文明是延续下来的,没有出现历史断层。

  存放 文物库房24小时监控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区出土的文物,大都存放在市文研所位于平谷的库房,在一家博物馆院内。北京晨报记者探访当日,博物馆正在进行改造,已暂停对外开放。

  据尚珩介绍,选择这里作为文物库房,首先是因为博物馆具有足够大的专业场地,能够存放文物,不用再另行建设。其次,博物馆外围安装有24小时监控和红外线报警装置,再加上馆内的工作人员和市文研所的4名文物修复人员长期驻守,可确保文物安全无虞。另外,因为库房所处位置僻静,外界干扰较少,也便于开展研究和文物修复工作。

  走进文物库房,只见这里分为内外两部分。里面是储存文物的仓库,完整的器物会单独摆放,而大部分破损成碎片的文物,会放置在篮子里,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编号。库房外面一部分是展示区,完整的文物或已经修复完成的文物,会在这里展示。

  尚珩说,因为此次副中心考古现场发掘的墓葬基本是平民墓,出土的文物也以一般文物为主,而且大多是陶器和瓷器,所以对温湿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正常室温即可。

  修复 残破陶瓷器“拼图”还原

  由于副中心发掘的墓葬,多数早年被盗,加之年代久远,随葬品绝大部分残破,都要进行修复。据尚珩介绍,目前修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已累计完成修复500余件套。“八分之一还不到,而且现在发掘还在进行之中,随时发现文物随时要进行修复,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

  在文物库房内,张晨和陈思雨两位工作人员,正认真修复残破的瓮棺和陶罐。“一个陶罐,破损成了几十块,要把它粘合起来,就像拼图一样。”张晨说,拼接时要先找到罐口边缘的位置,再根据断口、纹路、质地等特征,向上慢慢找,用强力胶一块一块粘合。如果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陶器还不完整,就要用石膏填充,这个步骤比较难。“一个人修复好一个瓮棺,大约要一周左右。”

  归宿 未来将入驻副中心博物馆

  据尚珩介绍,副中心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和遗骸,从通州运输到平谷的过程中,全程高速,但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时速不能超过80公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物都会直接运到平谷。比如去年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瓮棺,要先送到实验室进行分离,然后再将陶瓮和骸骨分别装好运送过来。而服装等丝织物,则要在实验室进行分离处理,然后送往专门储存丝织文物的库房保存。

  尚珩表示,平谷的这处文物库房,其实只是副中心出土文物的第一个落脚点。在修复完成后,它们会被转运到文研所位于房山的另外一处库房。而价值较高的文物,会被直接送到市文研所本部库房。当然,这些文物的最终归宿,是未来将要建设的副中心博物馆。

  关于他们

  90后女生独守瓮棺葬

  张晨和陈思雨来自山西一所大学,专业都是文物修复。张晨是师兄,陈思雨是师妹(见右图)。

  张晨感觉,一个人在库房修复文物的时候,周围万籁俱寂,身边是2000年前的陶器,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忽然觉得自己变得特别渺小。

  陈思雨是一个爱笑的女生,在文研所,女生很“稀有”。因为做考古,女生必须要变女汉子才能应付。张晨说,陈思雨曾一个人在库房的外间整理50多具瓮棺葬尸骨。“房间里只有她一个活人,地上摆满了一堆堆骨头……”一个女孩面对那么多尸骨,不害怕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陈思雨笑着说,当时就想赶紧整理好,运往实验室做研究,根本没想其他事情。

  要有情怀还得能吃苦

  领队尚珩是张晨和陈思雨的领导,已经在考古这一行干了10个年头。可他也还是位80后。尚珩从小喜欢历史,大学又学习考古,毕业后如愿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

  尚珩觉得,做考古一定要有情怀,能吃苦。有情怀就是要有发现文物背后故事的冲动,能够被历史感动。“在一砖一瓦中品味历史,你会发现,人们今天经历的痛苦或欢乐,古已有之。”

  这次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考古领队,尚珩觉得责任重大。过去一年,他几乎就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当然,收获也是巨大的,今年,副中心考古项目还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切都让尚珩深受鼓舞。当然,还有更多历史的秘密埋藏在地下,等待着考古人员去发掘。

  这些年北京考古还有啥大发现?

  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 房山长沟镇唐代大墓考古发掘

  为配合北京文化硅谷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市文物研究所对房山区长沟镇唐代大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志显示,该墓主为唐幽州节度使刘济,出土文物中,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异常珍贵,在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中,全国无有与之匹敌者,实属罕见。

  2014年 延庆水泉沟冶铁遗址发掘

  另外一个重要考古项目就是延庆水泉沟冶铁遗址的发掘,该遗址被称为“辽代首钢”。2014年,市文物研究所公布消息,水泉沟矿冶遗址群包括五座矿山、四处冶炼遗址、三处居住及作坊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矿冶群,也是首次完整发现的辽代从采矿到冶炼过程的历史遗迹。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古发现,还入选了2014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 大兴三合庄墓地考古发掘

  2015年,市文物局公布,大兴三合庄墓地考古发掘出从东汉到辽金时期的古代墓葬129座。其中唐代墓葬出土有白瓷器和漆器,其中漆器的发现为北京地区所罕见。两座辽墓中还出土了完整的壁画,同样非常难得。

  (来源:北京晨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