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高考录取通知书的信封 奶奶收藏了一辈子

2017年07月07日 14:20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6年前,奶奶因病去世。爸爸整理遗物时,在衣柜深处发现一个小铁盒,里头一个陈旧的信封最显眼。看到信封正面的字和邮票,爸爸眼泪就冲出来了——那是他1980年高考录取通知书的信封。

  奶奶竟然收藏了一辈子,永远纪念那一年,那一天。

  “如果不是高考, 可能我就留在小镇上卖烧饼了。”感激命运眷顾,总是爸爸回忆的开场白。

  1980年7月底,爸爸得知高考分数。考得还不错,在当地重点高中排第3名。“我们小镇学生搞不清楚大专和本科的区别,只知道一门心思考上就有铁饭碗,老师说什么我们听什么”。

  老师让爸爸报某名牌大学数学系。这一次,爸爸倒是遵从自我内心,执意填报医科大学。他一个高中好哥们儿因患白血病,终日痛苦不堪,高考那年就离开了人间。爸爸隐约感觉,或许成为医生,才是他读大学最值得的意义。

  若说高考是漫长“渡劫”,那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才是完美的收剑回鞘:主角光环加身,手刃最后一个大魔王。

  不知为何,刚填完志愿,亲戚们都比爸爸自信,个个稳操胜券,好像真正经历高考的人是他们一样。大家族提前办起庆功宴,七大姑八大姨轮流请爸爸吃饭。亲戚们一脸灿烂,夸赞这个瘦成麻杆儿的小伙子是“沈家第一个高材生”。

  连续饕餮,导致爸爸消化不良拉肚子。同时,爸爸踏进亲戚家门也越发心虚:“万一没录取怎么办?我岂不是白吃白喝这些天?”

  爸爸开始失眠,彻夜惦记一纸通知书,胡思乱想着,也许明天通知书就来,又也许永远不来呢?好不容易睡去,又恍惚梦到通知书砸到脸上,猛然惊醒,一切了无痕迹。

  爸爸焦虑过度,家人也染上相同情绪。他哥哥到学校打听,老师每次宽慰的话都相同:“这个分数能考上,耐心等待吧。”

  爷爷假装若无其事:“分数这么高,担心什么!”一转身却溜去邮局查阅信件。

  陆续几家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喜讯如子弹一般射向爸爸的小心脏,羡慕,不安。他听说前两年,曾有农村学生因为通知书在路上辗转丢失,错过了大学报到。每当邮递员骑车路过,爸爸都要追上去百般询问。

  当小镇的邮递员和邮局快被爸爸一家“折磨”崩溃时,好事总算翩然而至。

  1980年9月初的早晨,天气炎热,爸爸正在睡觉。可爱的邮递员送上录取通知书。信是爷爷拆的,信封不大,里面是一张铅字打印纸。爷爷摇醒儿子,大吼大叫“你考上啦”!奶奶奔到街上,遇到熟人就炫耀一遍。“新闻发布会”完毕,爷爷奶奶拉上爸爸,邀请老师和亲友吃家宴。

  在喜悦浪潮里,爸爸出奇地平静。时隔37年,爸爸能清晰地忆起等待的焦灼、亲友的骄傲,却回想不起圆梦日一丁半点的自我感受。最深的印象,是奶奶藏宝似的收起通知书,夜半时,老两口还兴奋地聊着儿子……于他,高考是崇高的,而录取,是给自己和全家一个水到渠成的交代。

  三四天后,爸爸便去省城报到。大学同学说,他的志愿很“浪费”——成绩高出录取线30多分。可人生又岂是值与不值能简单衡量的?爸爸如愿成为医生,悬壶济世。2010年,距离他高考30年后,他的女儿也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爸爸的高考情结颇为特别。从我小学六年级起,每一年高考前夕,他定会拉我去家乡的考点散步,看一看空空的桌椅、严肃的标语,想象即将在此启程的少年。这个小小的仪式,止于我最后踏进考场。

  “我的高考情结延续至今,高考改变命运,让我感到激动且敬畏。”说这话时,爸爸的目光却并无波澜。但刹那间,我仿佛和1980年9月那个清晨的平静少年相遇。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7日 07 版)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