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盗墓贼无意中的发现 揭开千年前的历史真相

2017年07月26日 09: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历史君

  在距今约1730年以前的三国末期,司马家族的晋国掌控着北方和蜀地,新登基的晋武帝雄心勃勃,对东吴虎视眈眈。

  某日,今河南汲县,黑风高的夜晚,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无心插柳,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这个1700多年前的盗墓事件,曾极大的改写了中国的上古历史,但也留下了至今无法弥补的遗憾。

  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这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到处挖掘古代陵墓,这天,他找到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墓,走进去后,没有找金银财宝,映入眼帘的却是无数用绳子穿起的竹简。

  一个盗墓贼当然不会对竹简感兴趣,于是,愚蠢的不准以竹简当火把,继续前行,寻找财宝。

  竹简燃烧的熊熊火光迅速招来了官府,官兵来到现场后,抓了不准,并且带走了全部竹简。

  竹简数量非常之多,装了几十车。运到洛阳后,官方一看,这简直就是无价之宝。晋武帝得知后,对此事高度重视,于是命全国顶级专家学者对这些竹简展开研究。

  到底是什么竹简,怎会如此兴师动众?据记载,这是500年前战国时期的竹简,晋朝人早已不认识那时的文字了,需要研究破译。

  不幸的是,这几十车竹简运到洛阳后已经残缺不全,专家学者们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心血来整理,最后得到的结果震惊史学界。

  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纪年》十三篇、《易经》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琐语》十一篇、《大历》二篇、《穆天子传》五篇等。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多数已经失传。

  这些竹简整理出来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纪年》十三篇,它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纪年》十三篇又称《竹书纪年》。

  这个《竹书纪年》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竹书纪年》(来源:网络)▲《竹书纪年》(来源:网络)

  无价之宝

  《竹书纪年》记载了从黄帝到魏襄王二十年、超过两千年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称《竹书纪年》为无价之宝呢?

  众所周知,东周之前的中国史书都已亡佚。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把各国史书付之一炬。楚汉争霸中,就连秦国自己的史书也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这个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焚书后,儒家的史书《春秋》、《左传》、《国语》还有《吕氏春秋》在儒生们的努力下得以恢复,秦朝以前的历史记录才勉强保留。

  但这些都不是官修史书,不能算作正史。而《竹书纪年》就是魏国的官方史书!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是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所以,《竹书纪年》也记载了晋国的历史。

  在春秋时期,晋国最大的国家,处在各国的中心位置,春秋时期的历史有90%都是围绕晋国展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各诸侯国史书中,只有晋国的史书最权威和全面。

  《竹书纪年》就是晋国和魏国正史的合订本,是记载春秋战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所以,这部史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轰动。

  晋武帝高度重视,命人整理竹简文字,用当时人们可以读懂的文字记录下来。就形成了《竹书》的“初释本”十三篇,后来又整理出了一个“考正本”。这两本书是对《竹书纪年》的最确切解读。

  西晋灭亡后,竹简全部遗失,幸好“初释本”和“考正本”得以保留。

  如此珍贵的史料,吸引了大批史学家的目光,中国的史学研究在西晋年间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但是,《竹书》里面记载的内容却颠覆了以往历史的认识。

  被遗忘的上古历史

  如今我们研究先秦历史,《春秋》和《史记》是比较权威的,《竹书》里大部分内容都与他们相吻合。但是有一些关键地方,他们的记载却背道而驰。

▲《世史记》(来源:网络)▲《世史记》(来源:网络)

  对于上古“禅让”的记载,传统记载是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尧把帝位让给舜,舜又把帝位让给禹,他们都是非常贤明的君王。

  《竹书》里面的记载是这样的: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舜把尧囚禁起来,夺了他的帝位,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来见父亲。

  这哪是禅让?简直是赤裸裸的宫廷斗争!

  难倒我们被骗了几千年?教我们如何能接受。

  在儒家学说里,尧舜禹都是被推崇的上古贤君,“禅让”也符合儒家对美好道德的宣扬,所以儒家父子们对那个“禅让”的美好年代一直念念不忘。并且一直告诫我们:人类本来是善良和高尚的,只是后来才堕落了,所以我们要尽量恢复过去的那些高尚的道德。

  而《竹书》里面却说:根本没有什么“禅让”,也没有什么黄金时代,世界本来就是黑暗的。

  我们都知道,伊尹是商朝建立的功臣。儒家史书这样记载:汤过世后,其子太甲继位,太甲昏庸,不好好治理国家,伊尹就把他关起来,让其反省,太甲改过自新后,伊尹又重新结汇太甲,让他继续当帝王。

  《竹书》里面却这样记载: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这个地方,自立为帝;后来太甲从桐偷跑出来,杀了伊尹,夺回了帝位。

  在儒家的史书里,伊尹一直是贤臣的典范。而《竹书》却说,伊尹是个谋权篡位的奸臣,最后不得善终。千古良臣形象瞬间毁于一旦。

  《竹书》的记载完全颠覆了儒家的历史观,它让我们认识到了黑暗的上古历史。

  若《竹书》记载属实,那么我们一直以来知道的历史都是被儒家美化过的!

  儒家的尴尬

  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再往深了想,还有一个更恐怖的事实。

  《竹书》是战国中期的史书,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那么又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若《竹书》记载属实,孔子不可能不知道《竹书》的内容!而儒家学说却对这些历史只字未提,一直宣扬尧舜禹的禅让制以及仁德的一面。这就意味着,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儒家就在有意识的篡改历史!

▲孔子游学图(来源:网络)▲孔子游学图(来源:网络)

  孔子自己也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儿子干了坏事,老子替他隐瞒;老子干了坏事,儿子替他隐瞒。这才是大家所向往的和谐社会。

  为了让大家保持高尚的道德,我们可以“善意”的隐瞒很多事情;我不告诉你真相,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不污染你纯洁的心灵。

  这样一来,孔老夫子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意味深长了。

  再往深了想,后世一直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是否也不可靠。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个结论就像是晴天霹雳,无法让人接受。

  来源:全球通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