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于淘书是附庸风雅:买书不如借书

2017年08月10日 14:1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高玉宝》 《高玉宝》

  我淘的第一本书是《高玉宝》。那是“文革”前期,老县城隅头西侧的新华书店,整个书店几乎只卖一个人的书——各种版本毛主席著作。有一天忽然发现玻璃橱柜最靠边的地方有一本《高玉宝》,十分好奇,记得是花了两角钱买下来的。当年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半夜鸡叫》即出自此书的一个章节。

  后来,当兵去了北京,第一次去王府井,在东风市场旧书店一元钱买了一套(七册)姚雪垠著《李自成》。当兵五六年间,天再热也舍不得买支冰棍,有一次攒了三个月的津贴共18元,又借了5角买了一本《李苦禅画集》,让一位女战友拆了刚发给我的一件绿衬衣,改缝成书套加以保护!小时候,本村有位先生,家藏半部《芥子园画谱》,总是独自欣赏描摹,见外人就藏起来,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决心长大了自己买一套。1979年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新版《芥子园画谱》,圆了儿时的梦!还自己动手用三合板做了一个书函,把这套画谱装起来,如今快40年了,还是用这个函装着。1982年退伍时运回了一大木箱子书,邻家还以为我在外面当兵发了财呢 。

《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

  工作成家后,手头稍宽松些,书也越淘越多。1984年为了两册32开本《潘天寿书画集》跑到杭州潘家找到潘公凯,言明来意,感动了潘先生,免费送我一套《潘天寿书画集》和一本刚出版的《潘天寿册页选》,还题了字签了名,那心情真的是乐呀!1997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潘天寿百年纪念画展,880元买了一套大型《潘天寿书画集》终将潘天寿的画集买齐。《怀硕三论》也是历十数载才搞齐的。2016年春节刚过,杭州朋友去台北,在一家旧书店帮我淘到《孤独的滋味》(人生论),还请何怀硕先生签了名,这样与十几年前买的《苦涩的美感》(艺术论)、《大师的心灵》(画家论)“三论”齐备!

  之所以如此痴于淘书,原因如下:一、读书少,想以淘书来填补;二、人越笨求知欲越强,总想从书上得到点什么。堂兄告诉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也没看到;三、祖上三代都是庄稼汉、不识字儿,想改变自己;四、附庸风雅、想往文化人边上靠;五、给家庭创造些文化氛围以影响孩子们。

  然而,淘书也有负面的东西:一、俗话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急着读,自己的书不着急;借书赶快做笔记,自己的就不然了;二、淘书成瘾不惜钱。花什么钱都心痛,就是淘书不心痛钱,有时影响到生活,但妻子并不反对;三、淘的书越多越不愿借人。污染、损坏、不归还,都让人心痛;淘书还有意外收获:淘书淘多了就淘出了经验,能在不起眼的书海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好书。当今出版物非常丰富,魚龙混杂,有些书是改头换面反复印,有些书是东摘西抄拼起来的,稍不小心就上当。淘多了就练出了眼力,居然淘到一些难得的“善本”(虽然是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书):如著名美学家郭因的《艺廊思絮》(0.30元);范曾绘画、刘炳森书法,周建人题书名的《鲁迅小说插图》(0.25元);黄永玉水墨漫画《罐斋杂记》一套四本(0.50元);西泠印社手拓线装本《潘天寿印谱》(朋友赠送);郭沫若编著《蔡文姫》(朋友赠送);马寅初著《新人口论》(0.20元);方志敏著《可爱的中国》。这些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出版的。还有50年代出版的《培根论文集》、《楚辞选》、于非闇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谢觉哉著《不惑集》等。民间爱书,因用而藏,无法与大家或机构比。但于我看来这些小书都是很珍贵的!

  来源:美术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