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收藏十余万只昆虫标本 年收入逾十万

2017年08月30日 07:53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郭佳灵

  8月,一场名为“神奇的生物多样性——甲壳虫”微展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楼开展。共约400多只甲壳虫的提供者是浙江的大四学生沈喆斌。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视频见习编辑:沈彤(01:30)

  “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非洲来的甲壳虫。”

  “会咬人吗?”

  “不会,很温顺,你摸摸看,是不是挺可爱的?”

  8月12日到27日,一场名为“神奇的生物多样性——甲壳虫”微展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楼开展,现场400多只活体甲壳虫和标本吸引了不少虫友、学生和家长的到来。

  这些甲壳虫的提供者、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大四学生沈喆斌是一名“骨灰级”虫友,近10年来,他已饲养了上千只活体甲壳虫,收藏标本多达十余万只。

  8月26日,沈喆斌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无限度捕捉、灯光干预、原生林减少都使野生甲壳虫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数量越来越少。为了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两年的暑假,沈喆斌还做起了温州一所中学户外夏令营的指导老师,带领学员亲近昆虫,希望能引导他们珍惜、爱护自然环境。

甲壳虫展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参观者,或驻足观看或亲密接触了一把。甲壳虫展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参观者,或驻足观看或亲密接触了一把。

  “骨灰级”虫友藏十多万只标本

  苏门答腊巨扁锹、独角仙、孔夫子锯锹、澳洲彩虹锹、安达佑实大锹??在打着透气孔的透明塑料箱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甲壳虫有的威武地挥舞大犄角、有的正在大口进食、有的在阳光下外壳变得色彩斑斓。各个年龄层的参观者被这些甲壳虫吸引着,或驻足观看,或与甲壳虫亲密接触了一把。

  暑假前,打算做一个昆虫展的杭州低碳科技馆打听到沈喆斌有不少收藏,于是决定与他合作开办这次微展。从设计到布置,沈喆斌准备了一个多月,其间,一些朋友和“虫友”都来帮忙布展。

  在展览现场,沈喆斌时不时地为参观者科普甲壳虫相关的知识,分享自己的饲养经验。说起这几天的甲虫展,他表示,“有的人一开始会感觉惊讶,但90%的观众没有表现出害怕,小朋友也是感兴趣的为主,尤其一些小女生很敢跟虫子互动,喜欢自然的东西。”

  20岁出头的沈喆斌和甲壳虫结缘已有近10年。在绍兴老家,他专门腾出了一个房间作为甲壳虫的饲养室,目前养了1000多只活体甲壳虫,以幼虫为主,主要是兜虫、锹甲、花金龟三类。另外,算上蝴蝶、螳螂等,所有的昆虫标本则多达十几万只。

  因为美观、温顺、容易饲养,把甲壳虫当作宠物饲养的“虫友”不在少数。“我的收藏数量在国内爱好者里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我所知)同量级的应该也就十个不到。”沈喆斌说。

  他告诉澎湃新闻,自从小学五年级阅览课上接触到了甲壳虫,他就通过书本和互联网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发现原来一只小小虫子的背后是如此庞大而有趣的一个家族。“那时候,人家回家做作业,我回家就伺候那些虫子。”他说,那时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甲壳虫的收集和饲养上,虫子数量很快达到几百只。因为资金投入的压力增大,上了高中后,沈喆斌开了一家甲壳虫的网店。第一天就卖了好几只,让他“蛮激动”。

  高二、高三时,为了平衡学业压力,沈喆斌控制了料理甲壳虫的时间,到了大学又放开饲养了。据他介绍,饲养甲壳虫就像养植物,只需做到定时管理。准备一只塑料盒,放上些发酵的苔藓木屑和一块水台。成虫的食物是香蕉、苹果等水果。一般温度控制在20℃-25℃,大约两个月换一次木屑,一周换一次食物即可。

一场名为“神奇的生物多样性——甲壳虫”微展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楼开展。一场名为“神奇的生物多样性——甲壳虫”微展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楼开展。

  呼吁加强监管,减少生态破坏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形成了特有的昆虫文化。比如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科学博物馆每年都会举行昆虫交易会;日本的甲壳虫文化也十分发达,有5000多家甲壳虫商店,每年也会办“甲壳虫节”。

  近年来,这一小众爱好也在中国日渐兴起且发展迅速。沈喆斌回忆称,2000年后,国内的甲壳虫爱好者多了起来。“10年前网上还仅仅只有3家甲壳虫店,而且只能买到国内的品种。但2013年之后,急速增加。”

  这几年,沈喆斌的网店每年的纯收入也能达到十多万。原产地进口、品种名贵、尺寸罕有的甲壳虫都身价不菲,三四千元一只并不少见。但因为投入也不小,收支基本平衡。他告诉澎湃新闻,中国的市场还没能达到国外的成熟度,昆虫的价格弹性比较大,完全靠市场自己调节,缺乏第三方的监管。

  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沈喆斌也关注到甲壳虫生存环境出现的困境。

展览展出了一百多种甲壳虫标本和20多种活体甲壳虫。展览展出了一百多种甲壳虫标本和20多种活体甲壳虫。

  甲壳虫的主要产区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他从马来西亚的虫商处了解到,由于近年野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野生昆虫数量越来越少。沈喆斌表示,目前甲壳虫在中国受保护的品种非常少,昆虫采集也暂不会对生态有太大影响,但如果长此以往,没有规范来节制捕捉量,未来令人担忧。

  “甲壳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解它就是了解生命的奥妙。”沈喆斌注意到,在昆虫文化相对成熟的日本,爱好者们不是单纯为了经济收入,而是以昆虫为桥梁,通过大量公益性的科普活动,拉近人们和大自然之间的距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这两年,沈喆斌也利用暑假,做起了温州一所中学户外夏令营的指导老师,带领学员亲近昆虫,希望引导他们能珍惜、爱护自然环境。

  耳环、项链、拼画、背包、装饰画??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他还不断在创意设计上动脑筋,他把甲壳虫标本亮丽的翅膀制成一系列的工艺品。2016年10月,沈喆斌带着他的甲壳虫入驻了学校的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基地。除了精进养殖技术,也在研发自己的木屑配方,他打算把自己“甲壳虫事业”打造成一条包括科普教学、工艺品、标本制作和展览活动的产业链。 即将毕业,虽然看好国内昆虫产业的发展,沈喆斌却准备先找工作。“我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铺垫要走。”他说,“等资金和资源充足了,也就可以放开去做了。”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