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藏了个献宝娃娃

2017年11月23日 14:35 新浪山东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武婷婷 徐静

  在德州市博物馆里,有一件童趣盎然的藏品——清代“童子献宝壶”,位于“历史足迹”展厅明清展柜。

  它高16.5厘米,造型为一个眉目清秀的童子形象,童子头绾发髻,面容喜庆,身着长衣,单膝跪地,双手托举着一个元宝。

  隔着展柜厚重的玻璃看,你会觉得它觉得萌萌的,但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一个造型可爱的摆件,那就大错特错了。它可是古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时必不可少的实用小工具——砚滴。

  那么,造型如此精巧的砚滴,究竟有什么寓意,是怎么烧造、怎么使用的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造型和寓意

  首先,童子明眸凝望,口齿微张,充满童稚好奇的表情,寓意多子多孙、喜庆太平。童子身着长衣,彩绘红绿彩花样图案,又暗示此为衣锦华丽的富贵小儿。童子双手持元宝,有吉祥富贵、财源广进的寓意。元宝上彩绘盘长图案,是佛八宝之一,寓意家族兴旺、子孙延绵、富贵吉祥世代相传,对应佛教“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含义。

  从侧面看,童子耳部有一条明显的合缝线,证明该壶应为模制而成。模制是陶瓷成型技法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就已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利用陶模压印成器物,既能保持器物的规整,又能提高制作效率。

  “砚滴”怎么用

  使用时,童子手里托着的元宝底部有一个小孔,上面用一片树叶覆盖,其实这就是壶口,可以从这里注水,整件器物的最高点是童子的头顶的发髻,发髻下有一小孔,这里被设计为壶嘴,壶中的水可以从这里倒出来,供研墨使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其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古人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砚滴。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历代砚滴的造型多种多样,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和四季瓜果等,都做得精巧非常。德州市博物馆这件手捧元宝、单膝跪地的童子砚滴更是造型奇特、设计精巧、内涵丰富、做工考究而又非常稀有,因此十分珍贵。

  来源:德州新闻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