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第一村”里的百态人生

2017年11月26日 10:28 工人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从深圳市大芬地铁站出来不久,看到一个古铜色雕像,铜像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画笔。雕像后面的小路口便是大芬油画村的入口了。走进油画村,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正在创作的画家和各有特色的画廊。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然而,1989年以前,它还只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自然小村落。

  渐渐地,大芬油画村集聚了一批画家,他们之中有的画家已小有名气,创作的画作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购买,也有的只是被称为“画工”,靠接订单、临摹画为生。《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这个油画村,记录下这里画家和画工的百态人生。

  在墙壁上挥舞的画笔

  《工人日报》记者走访留意到,大芬油画村主要还是以农民房为主,有些破旧的农民房被涂画上艳丽色彩,或是墙壁上、窗户外种满了藤蔓。从大芬美术馆出来,街道左侧有很多小巷子,巷子里又被分成很多小胡同。每条巷子都有各式画廊、文具店、画框店。胡同里有画家或站或坐着在作画,他们租用了房子外的一面墙壁,墙上挂着画作,墙壁上方装有铁栅栏,晚上能将画具、画作锁上。

  来自梅州的朱新明是墙壁“画工”,1996年,21岁的他跟着叔叔学画画。“不想打工,想学门技艺。”这门技艺没有辜负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每月靠卖订单画,收入低则七八千元,多则两万多元。“我算是画工中混得好的,订单多,刚学的人订单少,但是他们会把价格压低。”有时候他画不过来,就会找同行帮忙。

  在同一条胡同另一侧墙壁的画工用手机播放着一首又一首粤语老歌,画着人物画像。朱新明把画好的画从墙上拆下来,挂在过道的绳子上晾干。“这幅画尺寸是78厘米×138厘米,600元,花了一天时间,接下来要画60厘米×60厘米的200元,只需要两个多小时。还有10多个订单没画呢。”朱新明说,他也试过在家画,但太闷了,所以才出来租墙壁。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画,另一方面也有同行聊天。“现在这面墙1500元一个月,之前还租过这条巷子后面的那面墙,1000元一个月,但太吵了。”

  说起未来,朱新明想尝试开一个画室,收学徒接订单。

  62岁的孙同双是国企退休人员,从大连来到深圳大芬村,只为推广他的“写画艺术”。他在黄江油画艺术广场租了一面墙壁,每个月1900元。墙上挂着他画的汉字,看到每一个停下来的路人,孙同双都会放下毛笔去解释。

  有订单才有生活来源

  大芬油画村内共有大小画廊及门店1200余家,知名企业60多家。村内聚集油画从业人员8000人,加上周围社区从业人员约有2万人。这些企业和画廊以油画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交易为主,也从事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产品以及工艺品、抽象艺术等生产和交易。

  在大芬村老围61号,从窄小的大门爬上五层楼,便是陈冠鸿租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喜欢在阳台画画,上面种了不少花草,放着茶几。出生于1988年的他,画画已有10年了,2007年跟着哥哥从茂名来这里想找点事情做。受哥哥影响,他选择学画画。刚开始,陈冠鸿一直是零散地接订单画,2012年他开了一间画廊,但两年后关闭了。“一个人既要画画又要看店,忙不过来。”

  看着油画村里的一个个老面孔走了,又有新面孔进来,陈冠鸿从2015年起开始向创作转型,“创作可按照自己想法去画。订单画要跟着客户想法走。”但他还是会接一些订单画,“毕竟要有收入来源,才能专心创作。”

  出生于1965年的虞升是大芬美术产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他还有另一身份——原创画家。1996年,虞升来深圳龙岗开公司,由于商品画画得好,他公司订单较多,光画工就有近百人。“那时原创只能怡情,为生存还是要卖商品画。当时画的是高仿名画,一幅画近千元,甚至还有过万元的。” 2004年开始,他减少了订单量,只将其作为生活收入来源,后来把公司关了。“每一个画画的人都想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商品画容易变现,但无法表达个人情感。”

  画画的人都有个画家梦

  2009年,大芬油画村在政府引导下,扶持原创。近两年来,大芬原创势力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大芬聚集了原创画家300多人。而深圳市建成的268套大芬油画村公共租赁住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画家、画工的住房问题。王应良也居住在公共租赁住房里,如今叫人才公寓。

  每个画画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画家梦。“全身投入创作,作品就像女儿一样,是有感情的。”美术专业毕业的王应良2000年从海南来到大芬村,那时候大芬村还以订单画为主,他帮画友临摹一些名画。“那时一幅画多的两三百元,少的五六十元,如今订单画价格也没高多少,但盒饭却从2.5元变成了20多元。”

  王应良有一间画廊,卖的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平时主要是妻子打理,而他在工作室画画。此外,他还常常与其他画友一起采风写生,“原创画离不开采风写生,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王应良告诉记者,他卖得较好的原创作品卖了近4万元,其他则1幅一万多元。

  “大芬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保持有饥饿感、紧迫感、好奇感。”王应良说,大芬美术馆有各种展览,能欣赏学习其他画家的画作;其次,大芬画家们常聚在一起相互学习,也满足了好奇心。若是看到画友们常诞生好作品,自己难免有紧迫感。如今,已有好几个国外收藏家收藏了他的画作。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油画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