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退伍老兵 收藏万余红色记忆

2018年03月26日 11:51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李保刚和他的红色藏品李保刚和他的红色藏品

  3月21日下午,在位于淇滨区的古玩城内,市收藏家艺术协会主席刘军平引荐记者见到了红色收藏爱好者李保刚。“有着刻骨铭心的参战经历,我对每件红色藏品都有深厚的感情,也很乐意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它延续下去。”李保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退伍老兵爱上收藏

  李保刚今年58岁,1979年入伍,当时作为二炮手的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1年回到鹤壁,进入当时的邮电局工作。

  回来后,李保刚很怀念部队的生活,看着自己退伍后带回的纪念品感慨万千,也由此开始爱上红色收藏。多年来,他先后到广州、深圳、北京、武汉等地收集各类红色纪念品。刺刀、枪套、望远镜、领章、帽徽……至今,李保刚收藏了万余件红色纪念品。

  视藏品如宝贝

  “当年我在部队里担任二炮手,扎营时还负责值守过电台,所以对这类设备非常感兴趣。”李保刚说,2000年他在广州的古玩市场淘到3部保存较为完整的电台,只要一触摸到它,当年的战争记忆瞬间就被激活。

  李保刚回忆,当年一个连队配备一部无线电台,用于和上级联系,接听指令。当时的电台一般可接收8至12公里的电台信号。“无线电台就是部队的传声筒,能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至关重要。”李保刚说,电台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在广州淘的一部炮队镜也是李保刚的宝贝。由于是炮兵出身,所以一看到炮队镜,李保刚的眼睛就挪不开了。他把炮队镜带回鹤壁后,经常用它望向远方,眼前仿佛浮现当年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情景。

  在李保刚看来,陪伴他数年的军用水壶也格外珍贵。

  当年战况紧急,李保刚和战友们曾连续28天没有脱过军装,饿了吃干粮,困了靠着树轮流睡觉。

  一天,李保刚在隐蔽处吃干粮,拿出水壶准备喝水时,却发现水所剩无几。“满壶的水咋快没了?”李保刚说,他发现水壶右下角不知何时打入一颗子弹,水从缝隙中缓缓流出。“你小子可真幸运,要是没水壶挡着,非得吃枪子儿不可。”战友们纷纷感叹李保刚的幸运。

  至今,李保刚都珍藏着这个保命的水壶。

  藏品留住红色记忆

  在李保刚的众多藏品中,一份保存完好的1972年10月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特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他1986年去郑州出差时,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的。“这期特刊我花了5毛钱,还买了一些登有战争消息的其他刊物,一共花了20多块钱。”李保刚说,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28块钱,为此家人意见很大。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精神食粮,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些消息写得很生动,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李保刚说,几十年来,他一天不看到这些报刊,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他喜欢这种重温红色记忆的感觉。

  每当遇到困难时,李保刚就会翻出它们阅读。“相比战争年代,眼前的困难真不算什么。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克服。”李保刚说。

  《爸爸的小木屋》在鹤鸣湖拍摄时,李保刚不仅参演了,还拿出多件藏品作为拍摄道具,为电影增色不少。“我经常和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交流,遇到谈得来的朋友,互赠藏品也很正常。”李保刚说,他会继续收藏,把红色精神延续下去。

  来源:淇河晨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