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冰火两重天

2018年07月27日 09: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北京晚报  文:赵柒斤

  小时候,父亲教我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和“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增强了我对好吃懒做的鄙视。长大后才明白,在没空调、冷气、电风扇的古代夏天,自己摇扇取凉也仅优越于顶着烈日干活的农夫,而这些取凉方式根本无法和达官显贵们的“花式”消暑相比。

  翻阅古代节令风俗的笔记体小说或史料专书,不难发现,酷暑时能够享受冰块、“空调房”者皆为达官贵人,一般人要么“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要么“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要么“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达官显贵避暑就大不一样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皇帝、达官显贵及“官二代”、“富二代”们的避暑方式让人瞠目结舌。“明皇避暑游兴庆池,与妃子昼寝于水殿中。”唐明皇李隆基暑天就泡在兴庆池里,大白天就与杨贵妃在水殿里戏水、睡觉。而杨贵妃的兄弟们消暑更显骄奢,他们“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冰在古代本是一种奢侈品,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杨贵妃的兄弟们请客时开琢冰山,用冰把宴席围起来。这样一来,参与吃喝的人,酒虽喝得很畅快,但明显感到寒气逼人,有人不得不裹上丝棉絮。这让平头百姓、穷酸文人乃至一般官员情何以堪。“富二代”们还“结棚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家事巨富,而好接待四方之士,疏财重义,有难必救,真慷慨之士,人皆归仰焉。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时人无不爱羡也。”

  古代藏冰之处叫冰窖,明朝时北京所修的雪池冰窖为地下建筑,地面上只露出1米来高的四壁,无窗,窖顶是人字形的起脊双坡,覆盖琉璃筒瓦,内部为拱形,很像一个地下城门洞子,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砖砌筑而成,白灰勾缝,非常坚固。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大约能盛2500立方米冰。这些冰块是达官显贵们消暑的必备之物。

  而古代文人骚客避暑的文艺和格调就高多了。宋叶梦的《避暑录话》卷一说,王安石下野后,一到伏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定林而睡。”与王安石偏爱独自一人到林中避暑相比,欧阳修青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喜欢“接鼓传花”:“欧阳文忠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馀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

  没条件的百姓,往往能凭借改善饮食、蹭凉等方式巧妙避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人们或者待在“风亭水榭”,或者登上“峻宇高楼”,或者坐在有冰块降温的凉厅,享受着冰盘冷饮,品尝着用凉水浸泡的瓜果,“流杯曲沼”,常常“通夕而罢”。这跟现代人暑天喜欢泡在大型超市、书店蹭凉很相似。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都人避暑”条曰,“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哉留宿湖心,竟夕而归。”当时杭州市民暑天除了畅游水景外,还通过改善饮食换取清凉一夏:“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当然,同样是改善饮食降温,贫富差距也非常大。《清异志·馔馐门》说,唐敬宗夏天吃的是“清风饭”:“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供进。唯大暑方作。”如此高级清凉的食品,老百姓闻所未闻。

  另外,“凉友”(扇子)、“簟”(竹席)也是古人常用的消暑工具。汉刘歆《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作,满堂寒颤。”达官显贵用“叶轮拨风”的扇子,是雇苦力运作;即便像赵飞燕夏天用的“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等,也都由宫女代劳。

  又到暑热熏蒸的日子,现代人除运用空调、电风扇和改善饮食等避暑,有人还给床铺上竹或藤草席,给沙发和凳子铺上凉垫,甚至有人待在空调房里,还习惯性摇扇子。古代达官显贵倡导的“花式”消暑早被抛弃,而劳动人民发明的诸多生态避暑法却一路传承,其中蕴含的哲理就不言而喻了。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