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找茬:这些走错片场的文物 你发现了吗

2018年09月28日 10:5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博物馆丨看展览

  中秋过后又是国庆,悠长假期最适合就是重温经典了!

  回顾老剧,有的时候可以重温当年的感动,有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在很久之前,我们熟悉的文物就在很多电视剧中低调地客串过,不过嘛,他们好像经常走错片场哦~

  “定窑”瓷枕

  90后的童年经典《少年包青天》有一个情节,主角团和掌柜的讨论一个瓷枕的赔偿问题,掌柜的说手中的青花瓷枕出自“定窑”,这是剧中一个细微的bug。

▲少年包青天▲少年包青天

  台词中的“定窑瓷枕”出现在北宋背景的剧情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定窑瓷器的种类中并没有青花。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村一带,这里在唐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始烧于唐代,晚唐、五代初步繁荣,北宋开始成熟,北宋后期达到了巅峰,金代衰落,元代终止。定窑烧白瓷是受临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名满天下,后来定盛而邢衰,宋时人们就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长江前浪的悲剧)。

▲五代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定窑划花牡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定窑划花牡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器。瓷枕也是定窑的特色产品,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都藏有宋代定窑白釉婴儿枕。

▲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白瓷婴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定窑白瓷婴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枕最早可能出现在唐代,宋代是瓷枕制作的繁荣时期,直到清末瓷枕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唐代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褐釉彩绘虎形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褐釉彩绘虎形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青花瓷器,根据目前的资料,青花可能是从唐代起源的,从元代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少年包青天》中掌柜的所持青花瓷枕,枕面绘有山水纹饰,这种具有浓郁文人气息的瓷绘风格大约从晚明开始流行,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少年包青天》中的青花瓷枕不仅“货不对板”,还小小地穿越了一回哟。

  《全唐诗》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古装电视剧,它的深刻内涵值得观众一品再品,其特殊地位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大概都是数得着的。

  不过,再一流的作品也免不了存在一点漏洞,剧中胡宗宪的台词中提到了《全唐诗》,可是《全唐诗》并不是明代嘉靖年间就有的书,它的编纂是在清代康熙时期完成的。

▲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

  《全唐诗》,又称《钦定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九百卷,目录十二卷(对,这就是乾小四作诗数量的常用参照物)。曹寅奉旨刊刻,康熙四十四年三月编纂到次年十月。

  全书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胡震亨出生于1569年,比剧中的时间还晚)和清代季振宜《唐诗》为基础,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原来《全唐诗》也走错片场啦!

《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

  90后的电视儿童应该都看过《孝庄秘史》吧?这部剧的台词倒是没有明显涉及文物的(可能被剧情吸引了不能分辨),但是道具出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多尔衮手里拿的是什么?

  大家放大看看——《三希堂法帖精华》!“三希堂”是不是超级眼熟的?对,乾小四的存在感就是这么强烈!

▲孝庄秘史▲孝庄秘史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乾隆十二年清高宗命梁诗正等人编次内府所藏魏晋时期至明代的法书,其中包括三希堂所藏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故名《三希堂法帖》,这是法帖中的巨制。

  多尔衮是乾小四的高祖父辈,《三希堂法帖》是不是出现得有些太早啦?

  百 鹿 尊

  《孝庄秘史》道具bug第二弹,其实电视剧里粉彩百鹿尊的出镜率极低,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老朋友,百鹿尊在博物馆倒是挺常见的。再次说明,这又是一件打着乾小四烙印的文物!

▲孝庄秘史▲孝庄秘史

  百鹿尊,乾隆时期粉彩瓷器中的独特产品,垂腹圈足,肩部两侧各有一螭耳,似鹿头状,俗称“鹿头尊”,器身绘有粉彩百鹿活跃于山林之中,又称“百鹿尊”。

  粉彩百鹿尊是清廷的大型陈设品,为乾隆早期作品,因为乾隆三年时已有御旨,将洋彩百禄双耳尊照样烧造不要耳子的记载。这件粉彩鹿头尊代表了乾隆时期粉彩的绘画水平。此尊清道光、光绪时仿制颇多。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上海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上海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里的百鹿尊▲国家博物馆里的百鹿尊

  冠 帽 架

  《少年天子》是另一部具有极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视剧作品,它由凌力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凌力女士于今年七月辞世,这部小说曾在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这部剧的原著水平和改编功底都不容小觑,只是细细看剧还是会发现非常细微的道具bug——剧中多次出现一种镂空状的“灯”,其实这不是灯,而是一种粉彩镂空冠帽架。

▲少年天子▲少年天子

  冠帽架的用途是很明显的,它是用来放置冠帽的,前阵子大家被科普了一波清宫妇女使用的首饰,其中就有出镜率很高的“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这顶着钿子的器物就是“冠帽架”这顶着钿子的器物就是“冠帽架”
▲清雍正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文竹嵌竹丝冠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竹嵌竹丝冠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粉彩冠帽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冠帽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帝王曾经亲自过问冠架的制作。据史料记载,雍正四年曾传旨,帽架“口圈要开得开,以备放花熏冠用”——冠帽架的帽伞做成镂空状,是为了放置香料,以熏香冠帽。出现这样的错误也不能完全怪剧组,冠帽架流传到民间的时候之前还真被当作灯使用过。在剧中充当一个烛台,好像也不是很违和?

  说起来,无论《孝庄秘史》还是《少年天子》,他们所处的时代都不可能出现粉彩器物。“粉彩”是清代康熙晚期开始烧制的,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在此之前如果有粉彩器物出镜,那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海晏河清尊

  这又是一件与乾小四相关的文物!

  总的来说,《甄嬛传》使用的瓷器道具有一定水平,不过它也出了个不大不小的bug——剧中有好几处都出现了同一件摆设,如果大家对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有印象,应该可以认出这件摆设是什么。

  它不是雍正皇帝出品的,乃是比较明确的乾隆朝器物,而且它还是一件有着深刻寓意和曲折经历的国家一级文物。

▲甄嬛传▲甄嬛传

  说来话长,这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瓷尊全名“清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它的产生与圆明园长春园的海晏堂有关(对,就是暗含乾小四雅号的那个园子)。

  海晏堂是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宫殿,“海晏”一词取意为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意指大海风平浪静、黄河流水澄清。乾隆皇帝给这座建筑取名“海晏堂”,意在歌颂大清王朝国泰民安,而海晏河清尊就陈列于海晏堂中。

  对于海晏河清尊的烧造,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他要求瓷尊施霁蓝釉、以白釉海燕作耳,霁蓝象征河清,“海燕”与“海晏”谐音,暗喻天下太平。这件器物有着深刻的寓意,长期存放在圆明园,可不能像《甄嬛传》剧中似的,随便放置于各个宫殿的。

  相传海晏河清尊本来有两件,同时陈放在海晏堂内。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时,有一件难逃厄运,被带到海外,而另一件则侥幸留在了国内,也就是今天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海晏河清尊。

甜白釉甜白釉

  最后一件器物虽然和乾小四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却出现在乾小四扮演者的尴尬台词里,正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甜白釉不是白瓷”可闹了大笑话,而且剧中还不止一次借皇帝的口吐槽此事,说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儿似的。

▲如懿传▲如懿传

  那我们就来正经看看,“白瓷”和“甜白釉”到底是什么关系?

  白瓷是一种重要的瓷器品种,我们熟悉的唐代“南青北白”,这个“白”指的是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到了宋代,定窑白瓷则后来居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定窑为代表的瓷窑系统;元代的白瓷,北方以山西霍县的霍窑制品为佳,南方则主要由景德镇烧制,因为釉色微微闪青与鹅卵相似,故称“卵白”。

  卵白釉为明代甜白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由于高质量的白瓷是生产高质量彩瓷的先决条件,明代各朝都很重视白瓷的生产。在所有的明代白瓷中,以永乐、宣德时的甜白釉,特别是永乐甜白釉得到的评价最高。

  明代永乐时期生产的白釉瓷器釉质洁白无疵,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比后来的宣德白瓷更光净,外观效果与白砂糖的呈色非常接近,给人以“甜”的感觉,故名“甜白”,也有人依据这种白瓷可以填彩绘画而成彩瓷,称之为“填白”。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甜白釉瓷器自然是白瓷大家庭中的一员了,把它分离出来完全没有道理的嘛。

  彩 蛋

  《孝庄秘史》第三弹,大家来看看截图右侧的瓶子上写的是啥?

道具师您也太不走心了吧!道具师您也太不走心了吧!

  这些悄咪咪出镜的道具,他们文物原型的来头可都不小,不过就是眼神不大好,常常走错片场。这些“大佬”借这个机会露一回脸,刷刷自己的存在感,不过最后都输给了乾小四,唉,真是哪儿哪儿都有他呀。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

  2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大辞海 美术卷》

  3叶佩兰:《光绪仿乾隆粉彩百鹿尊》

  4贺云翱主编:《中华国宝图典》

  5《国宝档案》栏目组编著:《国宝档案 玉器陶瓷金银器案》

  6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名家点金 文物知识系列 陶瓷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