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收藏家陈修俊:修复古民居守护传统文化

2018年12月07日 10:11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福清阳下作坊村陈氏古厝。 郑松波 摄福清阳下作坊村陈氏古厝。 郑松波 摄

  中新网福建福清12月6日电(郑松波 陈仁杰)“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祖业,我们后代有责任守护好它,并修复好再代代传承下去。”陈修俊6日指着陈氏古厝对访客如是说。

陈修俊(右)介绍陈氏古厝雕刻艺术。 陈仁杰 摄陈修俊(右)介绍陈氏古厝雕刻艺术。 陈仁杰 摄

  陈修俊系福建省福清市阳下街道作坊村村民,被誉为“福建民间收藏第一人”。他的家被称为“民俗博物馆”,藏品有林则徐手书牌匾以及各种秤砣、箸笼、家具、烟斗、石臼、瓷器、陶器、木器、服饰、眠床等,数量达数万件。

陈修俊展示他收藏的老物件。 郑松波 摄陈修俊展示他收藏的老物件。 郑松波 摄

  座落在福清市阳下街道作坊村的陈氏大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走近陈氏大厝,即能感受到古厝深厚的历史。古建筑群保存尚完整,六座院落宽敞开放,一字排开,被称作“六扇厝”。古厝为三进式中轴线土木结构,现存44间房。

福清阳下作坊村陈氏古厝墙上精美砖雕。 郑松波 摄福清阳下作坊村陈氏古厝墙上精美砖雕。 郑松波 摄

  步入古宅,古老的房梁户牖上,处处可见极其精致细腻且繁复的木刻装饰。梁、柱、门、窗、斗拱,堪称“有木结构,就必有雕刻”,此外,古民居内处处可见砖雕、石雕、泥雕,静静述说着数百年来的陈氏家族历史变迁。

  “据祖辈相传,这座祖厝仅奠基就花了27年,古厝里的窗花、花板、雕梁画栋,光雕工就雕了三代人;一座房屋建造了好几十年;古厝屋檐上的一根金丝楠木,当年仅购买及运输成本达1000万大银;古厝正面墙顶上的各种图案、人物瓷片等装饰,当时花费了近百万大银;仅古厝用的奠基石、方正石、条板石等,就劈掉了后山的半座山头。”陈修俊介绍说。

  但是,经过了二百多年风雨沧桑,古厝部分墙壁已倒塌,门、窗花、门扇遗失,部分檐、椽、脊檩、枋、横栱等构建折断或断裂,房屋漏水。

  看到祖厝如今凋落,作为作坊村陈氏后人的陈修俊心急如焚。他在房屋主人集资20万元基础上,捐资200多万元人民币修缮。古物件收藏爱好者的陈修俊对于古民居的修缮有着自己的见解,“修缮并不是重建,要修旧如旧,得原封不动地保存原有的建筑原貌,一砖一瓦均不能遗弃,要有原有的厚重感与岁月感。”

  修缮前,陈修俊多次邀请了省里古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指导。他还从家里几十年来珍藏的木头,精心挑选出与古厝相匹配木料用于修缮。除了捐资捐物外,陈修俊还亲临现场,监工指导、购买材料与构件。他既出钱又出力,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初步打开了修缮局面,。

  这不是陈修俊头一次捐赠古物构件。位于福清渔溪镇的黄檗山万福寺,是中国禅宗一大道场,也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它在佛教对外交往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来自黄檗山万福寺的文物流落于民间。2016年4月,万福寺200多年前流失的4个清朝佛塔构件在陈修俊的热心捐赠下回归寺院,让遗失的黄檗文化得以重拾。

  此外,位于福清一都镇王坑村的古驿道上的宋代古廊桥,历经近千年的风雨,石板桥依在,桥上的古廊桥构件却早已不知去向。2017年初,陈修俊获悉古廊桥现状后,捐赠自己收藏的价值30多万元的清代廊桥构件,对廊桥进行修缮。

  “为了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保护文物的责任感让我要去做这些事。”陈修俊说,要修缮如此重要的古建筑物,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表示将尽自己的那份绵薄之力,让这座古民居得以延续下去。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