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长沙盗墓贼称土夫子 技术精湛致文物流失

2018年12月20日 10:3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文史博览 (微信号 wsbl1960)

  原标题:长沙“土夫子”的盗墓笔记

  刘永加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曾专门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而在民国时,盗墓贼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别称——土夫子。

“摸金校尉”“摸金校尉”

  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热映时,关于盗墓贼的话题飙升,电影中的盗墓贼有一个官味十足的别称“摸金校尉”。其实,这个“摸金校尉”在历史上是一个官衔。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曾专门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而在民国时,盗墓贼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别 称——土夫子。

  据《潇湘絮语》载:“土夫子”本来是民国时长沙对卖黄泥土为生者的俗称。因为在当时的湖南长沙城里,老百姓都是以烧煤炭为主,而煤炭里面需要放上黄泥土,以此来增加耐烧度,故而对黄泥土的需求极大,于是就诞生了以拖着板车卖黄泥土为生的一种职业“土夫子”。

  这种行业多以男性壮劳力为主,他们出身贫贱,经常到郊区附近的山丘挖取黄泥土,卖给市区的酒家或居民。做煤用的黄泥需要纯净的黏土,俗称糯米泥,是黄泥土中的上品;一般的老土俗称朱甲土, 缺乏黏性不适用。而这种纯净的黏土以古墓墓坑的回填土为最佳,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黄泥土。最初由于偶然的机会,有人意外地挖到一些釉陶器或白瓷碗、碟等随葬物,就带回家中洗净作为用具,但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图为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图为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那时,长沙有些走街串巷、收买古玩和玉器的小商贩,这些人对文物略有知识,看到“土夫子”家里的古陶瓷就想收买。“土夫子”故意吹嘘说:“这是宝器,三伏天盛菜不会馊,我不卖。”小商贩说:“哪有这样的怪事,这些土里挖出来的东西是古代陪葬用的,卖给我,多出钱。”“土夫子”听到多出钱就动了心,双方在讨价还价之后便成交了。

  “土夫子”尝到了甜头,渐渐地,便不再以卖黄泥来谋生,而以盗掘古墓文物为职业,就这样在长沙出现了一批“土夫子”,并且在东、 南、北区形成了盗墓团伙。于是,“土夫子”就成了盗墓者的诨名。

  由于“土夫子”经常盗掘古墓,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封土和填土的特征,逐渐有了很强的识别能力,只要用锄头透过地表浮土取出样土来观察,就能鉴别是哪个朝代的墓葬,然后挖成竖井式盗洞,从墓中取出文物,且百挖百中,从不落空。他们所盗的文物无奇不有,除陶瓷器之外,还有铜器、玉器、琉璃器以及 漆木器等。

  此时,不仅是收古玩珠宝的小商贩常来常往,一些有名的古董商如蔡季襄也成了“土夫子”的大主顾,生意越做越大,成交一次,少则光洋几十多则上千。“土夫子”的所作所为,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沙的古墓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其中国宝“战国帛书”,就是“土夫子”在长沙南边一座楚墓中所盗,为蔡季襄所得,后被原雅礼中学的美籍教师柯克斯骗走,现流失在美国。

“战国帛书”“战国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这些“土夫子”精湛的技术,当时的文管会就聘请了其中个别优秀者当了发掘工人。他们的土办法为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被称为“土专家”。观察样土判断古墓的深浅和年代,是“土夫子”的特长之一。尤其是在长沙汉墓的科学发掘中,他们指路引线,免去了诸多不便。据说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其千年女尸在棺内难以取出,就是“土夫子”们出主意用5块木板斜插进去,将棺侧起,谨慎将女尸取出,因而得以保存。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