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化为乌有的簋中之王公式簋

2018年12月28日 10: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陕西宝鸡 刘明科 

图1图1

  这件青铜簋(图1)之所以被称作簋中之王,是因为它是迄今的考古发现中,周厉王的三件西周王器之一,并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铜簋中最大的。就是这样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差点与我们失之交臂,化为乌有!

  要了解公式簋命运多舛的经历,就得从40年前周原护宝英雄罗西章说起。那是1978年,陕西扶风县法门乡要在周原遗址腹地的齐村修筑一个百余亩地大的陂塘,用以灌溉这里的肥野。为加快工程进度,动员了全乡村民,并出动农机站拖拉机展开大会战。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格外热闹。5月5日凌晨2时许,推土机推土时,突然听到“喀嚓”一声,火星迸发,把司机吓了一跳。下去一看,土堆中有几片翠绿色东西,顺手拿起一看是铜器残片,就大声喊道:“把宝挖出来了!”听到喊声,周围村民很快就围过来在土中乱刨乱捡。这时,工地负责人赶过来,把村民捡到的青铜器残片收集起来,送回指挥部。但仍有个别村民还在那里寻找。5月6日清晨,文物干部罗西章得到消息后,火速赶到施工现场,根据铜器残片截面判断,这应是一件完整器物。经过现场拼对,发现缺失很多。他找到当晚在现场的村民,经过给他们宣传文物法和兑现奖励政策,在半个多月时间内,又收回大小不同铜器残片30多块。这些残片大的重十多公斤,小的只有四五克重。就是这些铜器残片,为后来的修复奠定了基础。他根据所掌握的文物修复知识,提出了简单可行的修复方案。经馆领导同意后,土法上马,在县农机修配厂氧焊能手李义民协助下,用了20多天,攻克整形、拼对、焊接工序中一个个难题,才使这件国宝得到了修复。

  修复好的簋侈口宽体,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龙耳高耸,有龙垂珥,形体魁伟,及为壮丽。腹及方座饰直棱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大腰围136、座边长45、高21厘米,重60千克。因为在修补器物缺口时,使用了环氧树脂和水泥,这些材料比金属铜要轻一些,所以,修复好的簋估计比原器要轻2千—3千克。簋内底铸铭文显示,是厉王十二年的自作器。公式簋修好后,罗西章研究员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1979年第4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公式簋》,介绍了文物的出土情况。随后,张政烺、张亚初等先后对簋铭作了考释,认为这对西周晚期的社会历史,西周的铜器断代、古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后来,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毫无疑义地被确定为国宝。公式簋的铭文124字(图2)。其中有一处将两字合写为一个字,考古上称其为合文。还有一处只写一个字,而要当两个字用,考古上将其称为重文。所以,在许多资料介绍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合文一”和“重文一”的说法。铭文记载的是厉王为祭祀先王而作的一篇祭词,其文典雅高古,诘屈聱牙,极其难读,却非常重要。但经过三千年来的文化演进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同一文字不可能与现代是同语意。因而,要将厉王簋的铭文准确地译成白话文是非常困难的。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在这篇文章里,用辞虽然大多是西周常见的颂词赞语,还有厉王对自己的勉励。但“(肆)余以公式士献民”一句,却在其他铭文中未曾见到。因而“(食矣)土献民”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句话牵涉到西周厉王在用人制度上的重大改革。涉及到对周厉王在位期间的贬损评价。

  周厉王继位以后,内忧外患,政治上由于世族势力的尾大不掉而政令不通,诸侯不朝;经济上由于贵族对土地的大肆兼并,王朝已经丧失了财源,财政拮据;对外关系方面,北边外患日亟,南方经过西周中期以来的长期战争,虽然使淮夷降服,但仍然战事不断。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周厉王大力推行改革。铭文中的这段话,可以反映出其改革首先是从人事方面进行的。“公式士”是指社会上有德望和才能的人,“献民”一语在《尚书·洛诰》中有“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句,是说王来视察洛阳,厚礼对待殷商贤良的臣民。可见铭文中“公式士献民”是指西周朝野中的文臣武将和社会贤达以及殷商故家世族。体现周历王在用人制度上,大胆抛弃西周先王的宗法等级制度,启用非姬姓贤能大臣,根深蒂固的宗法制由此得到削弱,也是社会政治的一大进步,并对西周以后的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厉王的专制政策扭转了王室财力枯竭的局面,使国家一度强大,对南方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从而为宣王中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厉王的改革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从这篇铭文宣言中看到的重要史实。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改革牵涉到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所以后世学界多认为他进行的是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