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

2019年07月12日 09:17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5000年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认为,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还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3000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田兆元认为,“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从考古文物的物象叙事体现出来的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话、图腾崇拜神话。

  “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燎祭祭天,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现,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叙事。

  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琮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曾指出,“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沿着长江上行,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的玉琮,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玉璧,都可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二里头、殷墟、三星堆、金沙等许多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以及良渚文化或长江与黄淮下游地区其他史前文化的玉钺、玉璜等玉器。

  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玉璧、玉琮作为礼器在周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这是古老的天地神话,在良渚王城有着充分的表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这是民族的至上神神话,国家神话。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话语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以下为玉琮及出土地址)

  良渚玉琮

黄河中游陕西延安黄河中游陕西延安
黄河中游陕西延安黄河中游陕西延安
黄河中游山西清凉寺遗址黄河中游山西清凉寺遗址
黄河上游青海齐家文化黄河上游青海齐家文化
长江上游金沙遗址长江上游金沙遗址

  “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田兆元说。

  良渚玉器中呈现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田兆元举例,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12节和天文历法上的12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而距今3000多年的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中间镂空的太阳放出12道光芒,代表12个月的周而复始,显然意蕴相关。而此前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造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良渚文化日月神话观念。

  良渚文化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反山M12出土了一件6.5公斤重的“琮王”,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神人兽面纹图像。纹饰中的神人头戴羽冠,装饰着细密的云雷纹,帽顶是放射形的羽毛;倒梯形脸,圆眼、宽鼻、阔嘴,眼的两侧刻着短线表示眼角;上臂向两侧张开,手肘向胸前弯曲,拇指上翘,手臂上也装饰着大小不一的云雷纹。下肢作盘腿坐的样子,各有三只爪子。

  玉琮(反山M12:98琮王)

良渚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
玉琮(局部纹饰)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省杭州玉琮(局部纹饰)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省杭州

  “神像戴着羽冠,下面还有两个爪子,应该和中国的凤鸟文化崇拜是前后相承的。”田兆元指出,鸟神话是东南沿海一代的传统,良渚文化中的鸟图腾,上承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图像,下启包括金沙的“太阳鸟”崇拜,以及中华文明中的凤凰崇拜,“继往开来,创造了新的文化格局”。而羽冠神像的图案,和商周青铜礼器上普遍使用的饕餮纹也有密切关系,成为夏商周文明的重要源头。

  河姆渡遗址: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基础。‘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纪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陶鼎龙纹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陶鼎龙纹

  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交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鼎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田兆元认为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