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艺术家李舒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二)

2020年09月30日 16: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古泉园丁

  三、李舒弟老师认为:科学鉴定为主、经验鉴定为辅。经验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是中国收藏品鉴定的必由之路。

  藏品真假问题,一直是中国收藏界的矛盾焦点,甚至成了利益团伙打击民间收藏的首恶之源。李老师认为,艺术收藏品鉴定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也必须依靠科学检测取得基础数据作为依据。这就是科学鉴定为主,经验鉴定为辅的基本思想:眼学是鉴定人的经验,对鉴定人还需要能力和品德鉴定。所以,文物鉴定最终“盖棺定论”需要科技手段。

  不能否认经验鉴定,经验鉴定需要科学总结,形成理论观点。这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一)注意细节观察,建立图片档案。他在交流时说:我鉴别文物的最深的体会是,除了要有各种现场的实物勘察,主要是进博物馆,进美术馆。鉴定就是实物对照,看样品是最重要的。肉眼的视力是有限的,我的相机带了长镜头,四千万像素。你观察的的展品,一定要把细节拍下来。我看瓷器,是从整体到细节甚至转角到口沿儿,关键的不耐磨和破损部位,例如开片细节甚至气泡破裂都是证据。瓷器、青铜器底部一般拍不到;但是瓷器的釉面纹饰包浆,青铜的锈面和纹饰沟壑,金银器的锈蚀氧化,各种器物包浆等,都要拍得清清楚楚。四千万像素的相机拍东西,在电脑上展示细节真是一览无余。

  他积累了一万多张各种文物的微观细节图片,建立了资料档案,“细节印象”都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去了。群里讨论铜器和古钱的锈相,他用艺术家的语言描绘:“锈由内向外长出来,就如破土而出的春芽”。笔者在自己收藏的青铜”望天吼”口腔里,拍到了一片锈蚀逐渐凝成的“霜花”,为这个发现一阵子惊喜,但他怎么会看到了“春芽”?我的相机看到的是平面,他的四千万像素相机看到的是立体,都是有生态感的自然现象的联想,却有这样大的差距。李老师的经验启发我们,鉴定必须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才能看到“真相”。

  (二)亲自动手实践,坚持系统研究。李舒弟83年给学生开陶艺课程,亲自动手捏塑陶艺制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泥性”,什么是“生态与可塑性”,如何看细节和观察整体。制作唐三彩壁画如何“沥粉”,如何配釉,什么温度会烧制完美作品。从“黑陶”到“”低温彩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家可以想,国内哪个陶瓷收藏家有他的动手制作的经验和能力?河南省政府委托他到瓷器厂担任唐三彩“礼、乐“大型壁画的监制,那是需要“资格”的,至少要有工艺师的敏感与技术的沉淀。

  李舒弟老师十几年坚持的重要项目,就是陶瓷器研究2009年他在雅昌艺术网开了博客,后来坚持每天发一件瓷器的研究文章,连续两年发表文章数百篇。积累“粉丝”达二千余人,文章阅读量达一百六十多万人次,成了雅昌收藏栏目的“网红”。他坚持一件物品拍照后不会超过一天就写出详细笔记。李老师说”看旧物,要能练到会望气的程度,至少要十几年的历练”。搞瓷器有经验的闭着眼睛用触摸即可辨“新老”,三五年的新手不可能懂得真假藏品工艺的“手感差”。一位藏友说:李老师近四十年收藏了数千件不同历史年代的文物艺术品,亲自动手烧制陶瓷器,十几年系统研究陶瓷,伪专家敢拿陶瓷器隔空打假,真是撞到他的枪口上了。

  (三)探索科学鉴定,开展物化实验。李舒弟在教学与收藏中集累了很多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他认为尽管自己鉴定为真的艺术品,最终定论也是需要科学仪器检测,给出鉴定数据,否则是缺乏法理证据的。

  浙江师范大学物化实验室设备一流,投资上亿,是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之一。远比鉴定机构和博物馆的检测设备要好。他和实验室的老师多次对陶瓷器、金银铜器金属进行成分检测,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还和物化研究所负责人探讨把物化检测技术用到文物检测方面来,通过科学仪器设备辅助建立横向课题研究问题。他多方联络把金华市博物馆领导请到浙师大研究所开了一个座谈会,进行了可行性研讨。

  两年前李老师曾经请物化实验室负责人进群,给我们讲了古钱币鉴定中的金属成分测试,怎样建设金属成分数据库的问题。最近李舒弟老师和我们鉴定组成员谈到,制定鉴定标准和鉴定规范要和高校的实验室项目结合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李老师认为国内高校实验室设备都是一流,根本不输于国外院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支持把大学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利用起来,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横向课题研究,搭建鉴定服务平台;建立大学专业人才和专用设备的鉴定体系,是中国解决收藏艺术品“确真”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每个大学都能面对社会打开一扇鉴定窗口,这将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四、李舒弟半个世纪学习、创作的美术人生,涉猎广泛、追求艺无止境,每一段历程记录的都是成功。

  李舒弟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一生。儿时他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收藏糖纸、火花、邮票、小人书。父亲喜欢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山乡巨变》也是他收藏的最爱。他在美术创作上大器早成,为了开阔眼界,毅然出国深造,在南非读完硕士课程又回国执教,来了一个跨世纪轮回。他认可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追求“艺无止境”。

  (一)文物信息的浸染,民族文化深入骨髓,成为他创作灵感之源 。他收藏“”旧物”的习惯由对古文物的好奇,到寻找适合“教学的道具”开启了文物收藏之路。1982年艺术采风换回来的很多瓶瓶罐罐。他把汉、唐的陶瓷器摆在家中案头和书房显眼的位置,常常一看就是半天。铜镜和铜钱,它也时常把玩反复揣摩,感悟历史旧物中民族文化特有的气韵。他说,这些一旦渗入到某种心里,它会形成”能量场”激活创作灵感。对文物的观察思索是和古人交流,所谓的“文物会说话”就是如此。收藏和艺术专业有相互补偿的妙处。这是他最深切的感悟。

  开封市要建纪念解放开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征求设计方案,30岁的李舒弟决定应征。当时的竞争主要对手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刘开渠先生和他的工作室。他认为纪念碑方案重在创意而非“名气”,设计要结合现实重现历史。他在设计融入了现代艺术的韵味,半环绕的长墙壁画衬托着厚重颀长的巨碑若英烈站立的躯体高耸入云。最终方案在各方审议投票中拔得头筹。

  进入人民大会堂的瓷画汉唐“乐”“舞”。

  他的作品“乐、舞”艺术灵感来源于民间唐三彩画风。30多岁,他就最欣赏汉唐古韵,笔下产生了回望历史的灵动。當河南省政府接受河南美协的推荐,决定制作大型瓷板画“乐、舞”挂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两侧,就是看中了这两幅画作展示的大汉雄起盛世繁华、盛唐傲世歌舞升平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现在看画,千年古乐犹在耳旁缭绕;细看舞蹈,宫廷舞乐轻风如在脸上吹拂。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作家丁玲,提倡过“一本书主义”。他30-35岁艺术事业取得了同行期待的最高成就。但是他1992年毅然”走进非洲”,一去就是二十多个年头。

  (二)《南非艺术笔记》,一本浸润了20多年心血的图文日记成书,记录了他的非洲见闻与生活艺术。

  李舒弟老师的《南非艺术笔记》出版了。李舒弟即时性的艺术笔记,都是随手拍中或画上几种彩色图形,写上几行心得感悟,朋友说看他的笔记像看市场上菜蔬鲜货。他的笔记主要记录南非开普敦和德班这两个长期生活的城市,还包含游历欧美和世界各国的日记,有上百万字、一万多张图片。非洲研究院刘鸿武院长督促他要把真实的非洲艺术呈现给读者,他的学生协助摘要整理,《南非艺术笔记》竟然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巨作”。

  这本书在国内发行,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主编喻夏翡说:2017年,李老师带我和谢岩建立了“大李观世界”微信公众号,发布“大李”的南非见闻。2019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决定编辑《南非艺术笔记》。这本书是他二十多年南非的当代艺术、设计、行为、生活和艺术教育大量作品图像和文字资料的系统归纳,展现当代南非多彩的艺术面貌,概括了他独特的艺术经历。

  李老师南非艺术创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实属难得一见。我对于美术绘画知识粗浅,不会做专业的评价,但是我看到他很多作品确实触动人的心弦。

  一是记录了李舒弟融入非洲社会平民生活,数年中坚持不懈进行了大量的素描写生创作。他在一个市场就画了上百幅素描作品。他画的一个抽烟斗的黑人素描,办展后被南非布鲁芳登大学美术展览馆收藏,获得一张六百元兰特的支票,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次被收购的人像作品。

  二是为南非的各种工艺美术厂进行产品设计,相当一部分成为优秀的美术作品。他的大量工艺品设计图画,融入了南非文化风格。他兼职工艺美术厂的职业设计师,很多工艺美术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钢笔画“鹰”。那只鹰目光如炬,感觉每一根羽毛都像铁艺制作般柔韧坚挺,内蕴勃发的野性与凛然之正气,象征着一种不甘屈服的精神!由此我很难想象在异国他乡的二十多年间,他究竟遭遇过什么样的磨砺。

  三是 他2000年在南非“读研”期间一改写实画风,从“具象”走入“抽象”的思维蜕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那是李舒弟考研之前1999年,他的绘画作品展在一个画廊里举办。画廊不太大,里面百多人就挤得满满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有一位南非教授说,从来没有一个亚洲年轻人的画展这样受欢迎。这次画展之后李舒弟老师去报考南非那塔尔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人家说,你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画家,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创作风格。我们学院可以教你什么呢?他和招考老师说,我要从具象艺术创作,转而研究抽象艺术。  

  李老师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进入全面的探索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人们的精神意志,艺术家们用非具象的图像来诉求心灵上的困惑,用反传统、反理性的手法来打破写实的垄断地位。“抽象”意味人在认识思维活动中舍弃事物“表象的因素”而抽取“本质的因素”。在美术领域的抽象就是与具象是相反的概念,画面辨认不出具体的形象,只用符号、色彩、线条来代替画面的形象,这种纯抽象的画面意在打破对自然的模仿,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情感。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把形体进行分割与重组,把形体破坏得面目全非,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图式。从他画牛的抽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第一幅写实的牛到第四幅开始变为立体分割的牛图式,到最后一幅牛只剩下外轮廓的线条,以此来说,从具象到抽离的简化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李舒弟老师想研究为什么艺术家们都热衷于抽象绘画的探索,追求艺术的直接性和抽象化,把绘画当作实验的手段,从形式、色彩、造型上要求标新立异。他认为从模仿客观自然到主观表现,逐渐把精神性的、感情的符号当作绘画的主体,这是新的绘画领域和视觉的革命。我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有所创新?!

  李舒弟南非纳塔尔大学的“读研”经历,是他认识了抽象画派的创作艺术的本质,理清了一个概念,既抽象是画家的“技术的问题而非艺术问题”。作为人类的本能反应,对于外部世界直观描写,其中之一的表述方式就是“绘画”,作为文字产生的前提,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早已存在,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思维渡向和习惯性手法问题。追溯源头,西方绘画的裂变始于“塞尚”( 法国画家1839年-1906年),他把物体归结为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把复杂的形体用几何形来代替,注重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形成有秩序、和谐稳定的画面。从塞尚作品《圣维克多山》、《静物》序列性作品中就能看出,强调对结构的研究,在写生中反复推敲,认真思考,组织画面的色调和结构的协调关系。因此,塞尚的绘画理论对现代绘画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把绘画艺术中分离出的“设计性元素”,影响了工业革命,也为最早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院”打下基础。當他深刻理解了抽象画派的基本理论和创作和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大胆的开始了抽象艺术画的创作。一年半以后。李舒弟老师回顾了特殊的毕业典礼:“2001年南非纳塔尔大学研究生年度“毕业作品展”,我和来自“中央美院”的一位同学整个展厅各占一半,其他同学只能在自己的小画室展出作品,这是难得的殊荣。那个老是默默的站在你背后观察你的教授(King),满意的看我们布置展览。和 (King) 第一个学期的交流中有一句话记得最清楚,“You jump and jump, or jump wrong。你跳来跳去,还是跳错了”。而学习结束后,最后的交流还是一句话,他笑着告诉我,“go on 继续”! 就是你已经登堂入室了,继续向前走!

  那么,我们怎样评价李舒弟老师的艺术成就呢。他说我的成就是一个过程一种经历,出走非洲20多年脱离了国内美术作品展示的舞台。乐舞画作制成了唐三彩壁画送进了人民大会堂,南非读研之“素描人像”就被收购进了大学的艺术馆,这算是艺术成就。但是我认为自己唯独在研究生期间完成了具象到抽象的蜕变,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一段美好时光。研究生期间是我创作作品最丰富的时期,数十件画作被南非、德国人画廊和私人收藏。

  他的作品追求灵性直觉,绝不敷衍。面对很多求画的人总是说“本人太懒,画作不多”,所以想得到李舒弟先生的画是不容易的。他最后说:“我的成就就是不断探索新的有趣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随性而为的自在自觉,艺无止境,总在路上。”于是,笔者想,这就是佛家说的“大彻大悟”吧!

  《南非艺术笔记》重要的文化贡献,向国人传达了南非政治、历史、信仰、民俗,以及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国人对南非艺术几无所知的状态或刻板单一的认识。

  南非艺术笔记还有李舒弟老师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沉思。南非艺术家中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画家绘画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情进行艺术表达,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中国美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的敏锐和感知力反而薄弱。这一点中国应试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应该思考。

  李老师的艺术人生和收藏人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大家: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