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艺术创作的第二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 09:36 东方早报
又一个新的艺术空间在上海诞生。前天下午,凡艺术馆在浦东锦延路新开馆,开幕展览“第二站”当代艺术邀请展也同期开幕。
艺术馆所坐落的锦延路和上海科技馆隔河相望,是已故艺术家陈逸飞生前曾欲倾力打造的艺术区。就在凡艺术馆不远处,有刚刚落成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半年之后它的美术馆就将开张。如果说这个恢弘的建筑所代表的,是艺术和商业地产的宏大结合,那么,凡艺术馆的出现,则代表着另一种意义上的艺术微循环。艺术馆执行馆长周华海表示,他们不打算参加烧钱的游戏,而是一个个展览做下去,让影响力在时间中慢慢沉淀。
要拓展艺术的边际人群,“高质量的展览和艺术家作品是关键”。基于这样的判断,周华海选择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学院背景。
“学院派的艺术家,在今后的艺术探索中因为有足够的学养,所以更有后劲,可能走得更远”。周华海介绍说,这也是“第二站”当代艺术邀请展中,“第二站”的一层含义。参加展览的这批艺术家早已成名,都是成熟的艺术家,但他们仍在自我观照、自我审视,希望在艺术上作出自我突破,能够走向艺术创作的“第二站”。
除此之外,“第二站”这个概念中也蕴含了凡艺术馆今后的经营模式——“1,123”的展览模式。简要说,就是“每举办一场成熟艺术家的展览,售出作品所得的资金,将会用于后面三场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以此达到一种理想的循环”。周华海认为,对年轻艺术家资源的争夺,构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艺术市场的基本语境。但大家都还停留在“海选”式的“一锅端”阶段。他希望从已经经历过一些竞争的、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中“批沙沥金”选出未来的真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