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作品4555.3万元成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3日 13:48 艺术财经
文/金思梦
10月4日的香港苏富比2010秋拍“当代亚洲艺术常设拍卖专场以2.06亿港元收官,总成交额高于最高总估价近3,400万港元。其中的最大高潮自然是印尼华裔藏家余德耀以5,218万港元(折合45,553,140 元人民币)买下张晓刚1992年创作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据余称这幅作品计划安置在其正在上海筹建的一家私人博物馆中。这个拍卖价格不仅刷新了张晓刚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更令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成为二级市场关注热点。同场拍卖的张晓刚作品还有分别于2005年创作的《失忆与记忆》系列,和在当天香港苏富比的另一场拍卖“当代亚洲艺术拍卖 重要欧洲收藏家”专场中出现的1997年创作的《血缘系列:坐在椅子上的黄色婴儿》和2003年创作的《失忆与记忆》系列。
代表性艺术家仍是市场中坚
虽然今年各大拍卖行的秋拍还没完全结束,张晓刚2006年的《失忆与记忆》系列的12幅版画组画、2006年的《血缘大家庭系列1》的石版画和1998年《血缘系列——大家庭》的油画也正在预展中,并将于11月和12月相继在A|A|A|A新生日本亲和、亚洲联合和罗芙奥开拍,但从近几年的拍卖指数来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张晓刚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行情突飞猛进的变化:2008年春拍张晓刚上拍作品22件,成交18件,成交总额146,528,645元人民币,达到了以2004年春拍开始至此的最高峰值。但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路下跌,在2009年秋拍时跌至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飙升以来的最低点,当年张晓刚上拍作品5件,成交5件,成交额18,697,200元人民币,。不过,截止11月15日,张晓刚的秋拍总成交额就已高达56,360,880 元人民币,其涨势之猛可见一斑。
纵观2010年截至目前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中国当代艺术F4”以及曾梵志、刘小东等代表性艺术家仍然具有明显的市场号召力,屹立于最高成交价的TOP10排行榜中,只是除了张晓刚之外,其余四人排名都比较滞后,位列TOP5之外。不过不难看出,排进这一榜单的均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具有很高的认知度。除此之外,作品成交价雄踞第二位的石冲今年堪比“艺术市场的最大黑马”,《今日景观》在1997年北京保利春拍上就曾拍出1,650万元高价,今年春拍再次入市就猛涨了将近1,000万元。刘野也因为春拍时的佳绩挺进前五,算是今年拍卖市场的大赢家。而蔡国强和向京是难得的以非架上作品获得艺术市场认同的艺术家,但同上述艺术家一样,他们在今年创造高价的作品也均是具有明显个人“符号化”的作品。
早期作品日渐升温
虽然代表性艺术家经典样式的作品更受藏家追捧,但整体来看,行情基本起伏不大,同时因为这类作品的上拍量有限,以及存在重复拍卖的情况,所以价格上出现巨额增长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与此同时,知名艺术家成名后转型期的作品仍然需要时间和学术体系的检验,这也使得当代艺术藏家依然抱有保守的心态。在此情况下,这些艺术家更早时期的创作因为存世量更小,并且在艺术家个人作品的学术体系中占有了重要的一环,因而一旦上拍,必将引起藏家的广泛关注。而《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的高价成交,正好印证了这点。
这张作品堪称张晓刚1992年前后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后来著名的《大家庭》和《血缘》这一系列作品运用代表性创作题材“老照片”的开端,而且在此之前从未在拍场上露面,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幅作品具备了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有一个事件也能证明这一点:与这张新诞生的天价作品同年创作的姊妹篇《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在2007年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中、韩、日”拍卖会上,以30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372.31万元)成交,同样也创下了当天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并刷新了截止当年的张晓刚作品世界拍卖纪录。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今年春拍中刘野1995年创作的《金光大道》、岳敏君1994年创作的《在湖上》以及方力钧约1989年的《无题》,三幅艺术家的早期创作均以高价成交,也从侧面反映出同类作品在市场上的受关注程度。
市场回暖尚需时日
打破多个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是否就是中国当代艺术集体回暖的信号?恐怕不能这样简单的作答。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抱乐观态度,但仍然有业内人士指出香港苏富比此次专场能够屡创纪录的一项重要原因还是得益于拍品质量确实很高,都是这几位艺术家重要创作时期的代表作。有当代艺术收藏家表示,在经过金融危机的重创后,收藏家们也越来越理性。他们会按捺住自己的性子,非等到真正的“心头好”才出手不可。过去那种“春天完成的画作,秋拍就高价落槌的奇迹”很难再出现了。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在拍卖会结束后也对记者谈到:“拍卖结果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复苏。近期这个类别的市场反应与2004 年崛起的时候相比,买家也更见成熟理性。”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还远远没有走上快车道,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走向成熟。但无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春”距离今冬这个未知的“千年极寒”还有多远,那些早已注定以艺术为生的艺术家们还是会继续他们的艺术探索,待到秋拍结束,这一答案或许会更加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