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一切都归于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 19:28 艺术财经

展望 展望

  文/金思梦

  6月27日下午,展望在他位于北京通州的雕塑工厂空地上,看工人把他从长沙运来的湘江石砸成大小不等的石块,偶尔他也抡起铁锤砸几下,然后把每块石头,甚至是拳头大小的或者更小的细渣,全都标上红点。展望准备把这些石块都摆在“艺术长沙”举办地湖南省博物馆门前的台阶上,供观众自由拿取。被这块砸了的长约4米、高约2米多的湘江石是他此次参展作品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原型,以此形态复制打磨的镜面不锈钢“假山石”也将亮相长沙。

  不锈钢“假山石”是展望的代表作系列,见石如见其人,并没有什么悬念。但展望并不这么看,他说这次选择以标志性风格示人是他刻意为之。他现在的创作主要是两个系列,一是不断突破的观念作品,还有就是“假山石的旅行”。石头代替他乃至更广义的人们去过许多国家和地方,上天下海,它的旅行远没有终结。他通常会在北京发布自己的观念新作,例如去年8月份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素园造石机——1小时等于1亿年”就是如此;而在长沙这类对当代艺术还有些陌生的内陆城市,选择展示已被业内熟知的代表作,让观众重新认知他艺术的发展脉络。湘江石,原本只是沉睡在湘江江底千百年,被水流泥沙长期冲刷而成、遍布空洞凹陷、形态各异的巨石,只在每年八、九月份和跨年期间的枯水期才露出水面。近年来,枯水期不断延长,对沿岸生态、航运生产和居民用水影响严重。毛泽东当年独立寒秋写下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的橘子洲头在如今同一季节已是河沙见底、鱼尽虾绝。其实,在中国传统假山石谱系中,本没有“湘江石”这个说法,“湘江江底的石头”从没有被作为园林石装点过文人雅士的庭院。现在,展望赋予了它这一名号,并让它及其复刻版登堂入室,成为艺术品。

  展望说,长沙留给他的最初印象无疑是诞生革命者及其传奇故事的地方,现今的长沙白天一派混乱吵杂车水马龙的市井气息,如同中国每一个二三线城市;晚上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充斥着年轻人荷尔蒙的味道,堪称全中国夜生活最丰富的不夜城。一直以来,展望都不喜欢用艺术直接表现政治题材,他还是偏好传统文人的方式,含蓄地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让运到北京经过再创造的湘江石石块再回到长沙,被人们从博物馆带入千家万户,这一段石头的旅程在展望看来,就是一个“归于沙”的过程。无论是激情澎湃跌宕起伏的伟大人生,还是纸醉金迷喧嚣浮华的个人生活,最终都会被时间的长河荡涤成沙,随波逐流。他用他的湘江石把他对长沙昔日与今朝的记忆串连在了一起。

  上届“艺术长沙”参展艺术家隋建国的雕塑《长沙的沙》是以他在长沙橘子洲头江边捡的一粒沙石为原型,用考顿钢放大到5米高,放大之后沙已不再是沙、也不是石头,而是一个栅格状得庞然大物。展望此次把大石砸小,用石块归于民间的方式来象征“归于沙”。两者之间有种承前继后的呼应。

  展望的《归于沙》恰巧也与本次“艺术长沙”的主题“解离”不谋而合(在参展艺术家开始创作之前,主题并未设定)。“解离”是生物化学和煤炭科技学科属于,意思是借破碎或磨碎作用,使共生的成分单体分离的现象,或者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大化小,最终归零,是世间万物的特定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宿命。这种不可逆的定律正是自认为宿命论者的展望,始终在不断质疑和印证的。他的“素园造石机”就是试图在1小时的特定时间里完成自然界需要1亿年才能达成的鬼斧神工。而他将于今年10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即是对自然科学的验证。他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了爆破巨石的现场,同时,也用若干不锈钢石头在现场模拟爆破的瞬间,每一块飞溅的碎石和它们呈放射状的轨迹。展望说:“一眨眼、一个姿势、一天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瞬间,看你如何去界定。瞬间也可以被无限地拉长。能量的释放有其既定方向和轨迹,是必然的、不可逆的,也无法暂停。这就是自然科学。就跟人一样,时候到了就必须死,没有选择。我很认命,但我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现实,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无可挑剔,不要停下了,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枝节上。这才是大势所趋、顺应自然。”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