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一位策展人的自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2日 11:31 当代艺术

顾振清 顾振清

  顾振清(微博):中国策划展览最多的策展人之一。他在15年的时间里共策划了近50场国际国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政府性平台性质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忠实推手”之一。

  中国在就是年代的时候时候对于策展人的解释是不大清楚的,大多是称艺术主持、艺术总监、艺术策划。总之就是有很多荒唐的词汇,但最后都没有落实到点上。

  九十年代初,很多中国的批评家开始尝试从事策展人的工作,但是由于体制的问题,所以在组织展览的时候我们还是沿用了美协,美术学院这样的既有体制来开展策展的工作。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说自己是策展人,只能说自己是组织委员会组织处的秘书长或者学术秘书,每个展览都会有一个组织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再就是秘书处。1993年我在东北沈阳组织了一次东北当代油画展,当时还组织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的组织委员会。1992年,吕澎(微博)创作的一个90年代艺术双年展,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做的。不过那个时候的没有一个“策展人”的身份定位。在随后的1994年我有机会就出国深造,在国外经历的很多展览给我积累了很多视觉的经验,眼界大开,以前没有看过的名作都有幸亲眼目睹。自然地,回国后想从事艺术的学术工作,但苦于没有一个好的角色来扮演。在恍惚中,与栗宪庭有了一次相关的交流,他提出了“策展人”的概念,我相当认同这个可以推动艺术的思潮的身份。随后我便去国内的艺术机构寻找工作的机会,但没有哪个机构设立了“策展人”这样的职位,因此我就直接自封为“策展人”,当时有句口号形容“如果在中国没有这个职业,我们就创造这个职业。”在1998年下半年,我从沈阳搬到北京,当时在王府井的一个四合院里租了一个平房,作为我的工作室。在那里面开始理我的策展人生涯,见艺术家、写文章、操作展览,这样的积累让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代策展人,如果说在1992,1993所策展是无心的,缺乏自我身份定位的工作的话,那么到了1998年则有了明确的身份定位。我就是想通过策展这样的工作来兑现我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贡献,1999年后中国策展人赢来了“黄金八年”,策展人成了艺术圈的中心,它完成了艺术家所有的梦想,帮助艺术家做展览、被媒体报道、参加国外的展览、接触国外的策展人、作品被海外藏家收藏等,艺术家的所有要求都可以被策展人的工作满足,而且这些机会是可以直接接轨国内外的,策展人工作的中心无非是为艺术家作品的展出提供最优秀的条件。有人说策展人是艺术家的“导演”、“陪练”,无论是什么称号,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很适合我的职业。这些策展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不是书斋式的批评家的可以做到的。

  策展人的工作有一部分也属于自我创作,比如说写作以及对于整个展览的规划,其他的综合能力则体现在交流的能力,资源的整合,赞助的争取,媒体的推广和展品的营销。甚至具体到展览细节如:展品的运输、保险、观众体验的引导、展览的设计等,于是策展人就必须要具备多样化,复合型的能力。这种非重复性劳动的挑战很让人兴奋。

  在国内,策展人是一片散沙,缺乏行内规划和资质的认定的模式,所以现阶段策展人完全靠资历和技效在影响社会。机构内的策展人由于供职的原因,因此他们的工作是有限定的。而独立策展人可以将展览打造成自己的话语权平台,甚至是自己的作品,而一个好策展人就应该有创作展览的想法,就算是在没有甲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创作。国际上对策展人的专业性有一些苛刻的条件,比如说策展人不能参与艺术品的交易,意在强调策展人与商业的距离。毕竟策展人和画廊、艺术衍生品等其他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中国国内有数据显示策展人的已经有2000多人了,如果数据属实,那么这个队伍相比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扩充和提升。但不乏会有鱼目混珠的情况,第一代的策展人大多有一个自我的规范与职业操守的坚持。但现在很多展览本身就是奔着钱去的,把策展的行为作为艺术升值的一种渠道。事实上这样的一种商业性的策展以前都是不属于策展范围内的,现在策展的由于内容的扩充,很多不规范的事情也应运而生。所以策展人需要有一个行业工会或协会,问题上交政府是不现实的,只能自我组织、自我管理。

  策展人和画廊人的合二为一是中国差异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经验。这种中国的调性与差异性的推进其实也给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示范和模版。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文化上的一举一动也是有影响的。当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学习欧美国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中国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事实上,中国策展人经营赢利空间的模式对东南亚很多画廊从非盈利空间转到赢利空间都有很好的启发。当然,这样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这种模式的出现说明大家对于策展人严苛的定义已经不适合美术的发展了,这样的跨界是一个趋势。越有弹性就会越有张力,才更有可能推称出新,最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策展人要求的也是不断突破自我,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画地为牢都是不适合的。在时间和空间里,把自己的贡献展现出来。但关键是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无论做什么都有一线、二线的分类,有山有水、有差有距的。

  我们不可能像日本,台湾那样几乎全盘接受欧美的策展文化,那是跟随性发展。我们需要创造我们自己的规则、体制与标准,完整的实现本土标准的建构。希望通过我自己独特的策展脉络和国际上的策展经验都拉开距离,成为我自己的思维、价值观的脉络。否则的话,会永远困在欧美的规制上,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文化倾向。就策展人的整体而言,则是要面对社会变革时期的问题也更加关注文化的下一步演变。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运生出很多机会,同时在复杂国情下,借势创造出艺术新的格局。关键是否最大化影响力,影响更多的人关心这个社会的提升。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