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燎原的当代艺术博览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5日 19:12 《顶层》杂志

□ 文︱王焜生
位于瑞士境内,紧邻法国与德国边界的城市巴塞尔(Basel)于2012年6月14日至17日举办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共有来自36个国家将近300家画廊从1000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博览会,展出作品的艺术家估计超过2500人。如此竞争之激烈反映了几个现象:一、当代艺术的市场不仅没有萎缩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全世界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三、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始走向企业化经营模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继美国迈阿密巴塞尔之后,进驻香港艺术博览会,掌握全球三大洲的艺术市场脉动;四、艺术博览会走国际化也走全球化,区域性特色不能偏废但是也必须能在全世界竞争;五、艺术市场也是当前资金汇集的中心之一。
谈到当代艺术博览会几乎是千禧年之后突然兴起的新艺术赶集,回顾历史,早在1970年巴塞尔一群当地的画廊业者开始组织举办艺术博览会,成为巴塞尔艺博会的滥觞,年年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到今年2012年已经堂堂迈入第43届。欧洲最元老级的艺术博览会要属德国科隆艺博会(Art Cologne),更早于1967年便开始,恐怕比许多读者的年纪都要大得多。西班牙马德里的拱之大展(ARCO)到2012年也有31年的历史,一直扮演拉丁美洲与欧洲当代艺术市场的最大也最重要的博览会。法国巴黎的艺术博览会FIAC从1974年创立至今,是法语艺术市场的龙头。英国伦敦的Frieze艺术博览会直到2003年才正式举办第一届,却已经严重威胁科隆与巴黎两大艺术博览会,Frieze如同巴塞尔艺博会,进行跨国国际联机,触角伸入美国纽约,已经成功在纽约举办同名艺术博览会。美国纽约的军械库(Armory show)艺术博览会,开始于1994年(正名则是自1999年起),从纽约的艺术地位来看,这个博览会当然其重要性不在话下,规模之大也可想而知。中东地区则有迪拜艺术博览会以及新崛起的阿布达比艺术博览会,土耳其伊斯坦堡也雄心勃勃即将举办艺术博览会。反观回来看看亚洲地区的当代艺术博览会,香港艺术博览会已经被巴塞尔并吞,中国有上海与北京艺术博览会、台湾的台北艺术博览会、韩国首尔的KIAF、日本东京艺术博览会、新加坡艺术博览会等。光是这些艺术博览会的行程就足以让人眼花撩乱,画廊业者准备参展当然金钱、精力、时间都是考虑的必要,而最重要的当然是有没有实际的销售数字,没有收藏家买单,一切都是做白工。
当代艺术发展至今,最严重的问题是“西方观点”凌驾一切,西方品味主宰艺术市场,让艺术自己本身的文化价值与底蕴缺少了根基。当然艺术收藏在欧美有其历史与传统,不像亚州地区将艺术与生活当做两码子事(当然以中国的几千年传统来看可不尽然,只是世道的转变),看看亚洲地区的艺术博览会,特别以上海、香港与新加坡来讲,来自欧美的收藏家数量颇多。因此这也牵涉影响到画廊业者如何推出参展艺术家与艺术品的问题:是以自己文化观点来推荐作品与艺术家还是走西方人喜好的品味来决定作品?同时间国际的艺术博览会也会检视来参展的画廊是否能够吸引收藏家,甚至促进买气,不至于降低年度的销售总成绩,否则第二年想要再参展恐怕困难度更高。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规模之大、竞争激烈的条件,要在一千家画廊中入选,又要在三百家画廊中能够突围卖出作品,绝对需要强大的运筹帷幄。中国本地画廊(不计算外国画廊在本地设立的空间)只有长征与维他命稳定受到肯定,台湾台北的诚品画廊也曾参展努力推荐台湾本地艺术家,印度画廊在台北成立的夏可喜也曾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推荐陈界仁作品,当然陈界仁抑或是诚品推出的林明弘、崔广宇都已经具备国际知名度,这当然也是画廊的国际营销策略,打画廊品牌,同时也要有能够端得上台面的艺术家与作品。
西方画廊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家自有其优势,毕竟西方收藏家的数量相对于中国内地本土艺术家还是居多,这些画廊手上有的收藏家名单就足以好好运作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像瑞士的Urs Meile Gallery画廊,从琉森(Luzern)起家,在北京也有一个空间麦勒画廊;意大利的Galleria Continua在托斯卡尼的盛吉米那诺(San Gimignano)与北京各有展览空间,更是最早进驻北京经营当代艺术的国外画廊。德国的亚历山大欧贺斯在北京创设了空白空间画廊、澳大利亚人布朗华来士于1991年就到中国成立红门画廊,致力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到国外。美国的佩斯画廊Pace Gallery于1960年在波士顿成立,2011年10月正式进入北京798特区,今年三月还带了中国艺术家张洹到迪拜艺术博览会举办座谈。
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在欧洲掀起一股狂潮要归功曾在北京担任瑞士外交官的乌利•希克(Uli Sigg),他可以称得上最有眼光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早在七十年代末他就开始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另外一对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也收有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2007年在北京成立艺术中心,尽管这几年来的经营方式遭到非议,还是不能否认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几年的艺术市场模式统整起来,中国艺术家要在国际专业的艺评界与商业的市场界能够脱颖而出,国外画廊的进入已经成为不得不为的趋势,在本土画廊还没有足够能力在国际间挥洒自如之前,艺术家最后还是要选择最有经营能力的画廊共同合作。
然而不得不为的是画廊不能再死守区域战场,向外拓展战地已经成为必要之手段,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就成为增加曝光、借机与其它国家画廊交流,运气好者还能累积国际收藏家的名单。首尔的Kukje画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际化例子,从1982年经营韩国当代艺术家开始,经由多年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参与经验,将欧美大师级的当代艺术家与作品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开启与这些艺术家合作的机会。如今画廊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不仅展出韩国艺术家作品,国际知名大师作品比起其它欧美画廊毫不逊色,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让Kukje已经成为欧美人眼中亚洲一流的画廊。
当代艺术市场的热络,相对而言其实是更大的竞争,要在环敌强伺的战火里高举胜利的大旗,许多画廊界的人士坦言没有一蹴可及之事,长远的营运规划、持续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建立关系网络与知名度,逐步累积收藏人脉与艺术家及作品,才是画廊可以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