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与思考(2)

2013年11月22日 13:42   新浪收藏  微博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敝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以北京为中心的颠复权威的嬉皮文化悄然兴起,反对传统,反对严肃,反对精英……这些口号正应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标准信条,带有了后现代的色彩。早在80年代末,当西方现代艺术还未被中国艺术家完全消化的时候,后现代这条大船就开始登陆中国。这样飞快的速度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措手不及,如同弄潮儿一般,承受着一波接着一波的冲击。互联网,先进的通讯工具,数字化的快捷传输模式在城市中的普及,使中国当代艺术被推至与世界同步的历程之中。全球化文化的到来及艺术向社会学转型的倾向,都使当代艺术被置于一个对自身经验的挖掘,及对社会普遍问题认识的特定环境之中。资源共享,图式个人化,与西方对话等问题逐渐显现。全球化的历程使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大展览之中。同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艺术市场也开始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这些符合泼皮艺术特征的画家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末大学毕业。正是在这样一个新观念不断翻新的时间段里,几乎沒有任何一种社会事件、艺术样式及价值在他们心灵中产生过恒定或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戏称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人,迷失的一代人。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来回应这个他们认为是以严肃自居的社会。

  方力钧画面中打着哈欠的光头,百无聊赖又滑稽可笑;宋永红的作品凝固了一种骚动,把对性的渴望定格于一种静态之中,人物充满焦灼的幽默和荒唐;王劲松的描绘对象皆来自于大众习以为常的严肃题材,而他的描绘使光荣军人、革命家庭变成滑稽而又傻里傻气的歪瓜裂枣;刘小东的作品多以城市中无聊的青年为主,表现他们无所事事的悠闲和空虚。而与之同期出现的还有王广义、张晓刚的政治波普,两人都以消解某种意义体系,关注现实为出发点。政治波普不同于玩世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其直接把握被消解的那种意义的现实,倾向于体验大的社会和文化框架。王广义的工农兵高举胜利的大旗,批判可口可乐、柯达相机等最为流行的消费主义符号,是一种幽默而尴尬的反讽。张哓刚表情木讷呆滞的大家庭合影,将文革与集体主义隐喻为一种悲剧的集体病态。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对理想的追问转向对于自己生存真实空间的关注。后现代的颠覆权威,反对传统,反对严肃,反对精英成为他们的信条。80年代的理想主义、人文思潮已经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自身的个人价值体现成为艺术最本质的问题。正如王朔在回应文学界对他的批判时说的:“你真以为自己的东西可以拯救社会吗?”。在这里,我们看到艺术的言教功能遭到普遍怀疑,如同方力均所说:“任何一个教条都会被打上一千个问号”。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不满足于80年代的“拿来主义”。他们利用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转换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策略性地引出中国现代艺术的文化身份问题。西方后现代艺术手法中的解构、重组、嫁接、挪用、现成品被充分发掘和使用。

  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实验艺术的开始实施和迅速发展,从装置到行为到影像。中国当代艺术家将这些媒介方式逐一实验,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的形式体系。杜尚的“小便池”、波依斯的“与狼共舞”、赫尔曼·尼奇的“开膛破肚”、达冥·赫斯特的“恋尸癖”等西方实验艺术的先行者,让厌倦了架上绘画表达观念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的艺术们逃循出来,并以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以及装置艺术实验,实现其现场及感性的刺激体验。艺术家们借用时尚、民俗、宗教、政治、哲学、巫术以及大众文化、�日常经验、�寓言传奇乃至暴力所制造的怪异行为和视觉形象来重新界定与自己相关的重要而本质的问题。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实验艺术、个人价值经验的探索等问题中结束,成为一个文化引进与吸收的过程,它是对80年代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再解读,并指向一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道路。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使我们再次看到文化的断裂,人的反思变为永无休止的否定,一连串新奇形式和反复无常的行为发生,娱乐化的消解过程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学术线索,也显示着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的初步形态。虽然严肃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的专权性,但我们也清楚地感觉到,人们在为一种新的思潮和形式的出现欢呼雀跃时,也在为曾经辉煌的80年代美术思潮迅速逝去而惴惴不安。

  时间进入21世纪,经过近20年的借鉴和消化,特别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叙事方式,发生途径,社会历史记忆及存在状态的磨合。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混血时代,它逐渐形成一种多样式的体系化状态,并在不同层面上被国内外所接受和认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7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青年画家开始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以“青春残酷绘画”为代表的绘画新潮正式跨入中国当代艺术阵营。这些画家生长在一个消费社会,大众文化之中。这种成长背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充滿活力、最繁荣的时期。性的开放、电子游戏、动漫作品、玄幻小说、灵异电影铺天盖地地传播开来。这种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空前开放,伴随而来的是道德伦理的不确定性,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也使社会处处充满着诱惑。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信仰的缺失使其无法具有必须的自控力和选择力,这种巨大的无奈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迷茫,形成了带有悲观主义或自我感伤色彩的精神思潮,于是“青春残酷绘画”的基本主题是“受伤”。�在代表画家谢南星和尹朝阳的作品中,感伤和梦魇成为其青春的回忆,痛苦、�焦虑、神经质甚至疯癫、病态、受虐的主题思想则是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文本经验。“青春残酷绘画”之后又产生了“卡通一代”绘画,“卡通一代”绘画主要探索一种卡通风格的图像制造,以李继开、熊宇、俸正泉为主要代表。早在90年代初,日本漫画文化便进入中国,美少女战士、变形金刚等众多漫画形象走入70末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视野之中。他们是享受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一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经历上缺乏磨难,对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表现为脆弱、敏感、经不起挫折的特性,并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充滿漫无边际的梦想,将生活幻想化,视人生为一场游戏。由于无法在现实中完成自己的梦想,便也同“青春残酷绘画”一样陷入了一种痛苦之中。但相对“青春残酷绘画”而言,“卡通一代”则采取一种变压抑为漠然的转換态度,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理想世界,于是形成了画面中的那些在现实中永远不可出现的,具有童话色彩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一种漠然、痛苦、充满虚无感的青春年代。以“青春残酷绘画”和“卡通一代”为代表的中国年轻当代画家在21世纪的艺术舞台上的活跃,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在青年一代中的重要认同度,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后备力量。

  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趋于平稳,并且已经市场化。画廊及拍卖公司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艺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空间。展览形式的多样,独立策展人的崛起,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多展示平台。私营美术馆等收藏机构,为中国当代艺术积累了大量图像及文案资料,并在另一方面用经济推动了它的发展进程。在这种多方位的建构之下,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初的星星之火到现今的炙手可热,由一个被动接受变为体质完整的主动发生,从80年代的文化理想主义到90年代的前卫实验,在21世纪开始,完成了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鸿运高照,进入了国际各大展览的厅堂,拍卖会上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天价成交,批评家尽显文学功底地大展华美之辞,画家们更是开着名车,出入各种高档场所,附庸风雅的收藏家们生怕自己跟不上时尚的脚步,众人竞相捧场……当代艺术如同一个美丽的神话,光彩照人,远比苦涩的西方当代艺术史幸运得多。在这光彩夺目的外表之下,我们如何冷静地思考其实质,如何探寻其价值和弊端,快速生成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巨大婴儿,是否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或缺陷呢?这样的思考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中国当代艺术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时期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社会开放、思想解放、民主自由的一种具体体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它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它丰富了中国艺术的百花园,它的创新精神、个性精神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将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当下一个宽容的社会里,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拥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些国际势力的介入,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淡化。但实际上有些西方国家仍视中国为一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一个缺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侵食和文化渗透并没有停止,削弱中国力量的企图愈发明显。这次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某些西方国家对于“藏独”分子的纵容,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际势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符合西方的价值观念,是文化渗透的理想载体,从而大力扶持。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是在国外被捧红,然后再“出口转内销”,在国内获取学术地位和经济利益。国外的文化机构、拍卖公司、私人藏家,甚至包括国外旅游者都给予了中国当代艺术经济上的支撑。而另一方面,西方策展人、画廊经纪人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嗅出了金钱的味道,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和宣传,获取在作品升值后的巨大利润。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各大展览上的频频亮相,似乎又给予其学术上的肯定,于是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加入这一行列。由于存在着这种意识形态的背景,我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出现在国际舞台,并不意味着它已步入世界当代艺术强国之林。这种看似国际化的历程,无非是在同西方意识形态相吻合的情况下,被动地被选择而已。在全球化语境的对话中,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话语权。所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是附属于西方体系之下的接纳。

  一些有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看到了这种繁华之下的危机。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于文化理想与精神的意义再讨论。然而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看到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犬儒主义。恶搞炒作之风盛行,浮华、奢靡、浮躁之气蔓延。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大批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横行。更有甚者,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用绘画来丑化自己的民族,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庸俗化,把自己民族历史上的伟人妖魔化、淫荡化。在国际展事上,我们看到的中国人形象是傻子+痞子+变态+革命。这是民族及国家意识的缺失,是与自己民族文化的脱轨,是一种独立人格、文化人格的泯灭,是一种自我殖民化。

  西方现当代艺术走了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现代艺术在上世纪20、30年代也有相当的发展,但由于战争等原因中断了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5美术新潮之后,才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在短短的20余年的时间内,以青年人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把西方当代艺术重新演绎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更有大量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只是一些肤浅的对于西方当代艺术语言的模仿。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西方当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本质的意义,缺乏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本体语言、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体悟与把握,显露出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情绪化模式,并不是正常的真实情感的表露。大量的形式重复和符号化的作品,缺少内涵和技术上的支撑。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艺术都必须有民族的根基,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精神的积累,并逐渐成熟走向高峰的。急功近利是不可能达到艺术的学术高度。

  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带来了社会和文艺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些画家画画变成了画人民币,画美元。在浮躁的功利主义支配下,制造着大批媚俗、媚外、粗制滥造的作品。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独有的,但当代艺术在技术上的弱化,使得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为了解释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所谓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家同批评家紧紧靠在了一起,丰厚的润笔费使批评失语,极尽吹捧之能事,他们在一起制造着一件件“皇帝的新衣”。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共同努力使中国当代艺术同艺术市场成了近亲。收藏、代理、签约、拍卖会上天文数字的成交价,显现着一派繁荣景象。但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生理知识,近亲与近亲的结合,生出的很可能是弱智儿。

  总起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结合体。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弊端。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思想解放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提高对于西方文化渗透、西方文化中心论蔓延的警惕;我们既要加强同西方对话,占据国际艺术舞台,也要反对后殖民主义的犬儒主义;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观念及艺术形式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本体语言及技法手段上的薄弱;我们既要承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品的市场化,也要小心地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明确强调了民族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及价值。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当代艺术,要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保持艺术的高尚性和艺术家人格的独立性,以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现代与后现代》,河清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2、《西方艺术批评史》,文杜里著,迟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中国前卫艺术状况》,高氏兄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4、《没有灵魂的现代性》,扬卫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5、《另类方法,另类现代》,高名潞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6、《镔铁·1979-2005最有价值先锋艺术评论》贾薇, 蓝皮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6

  7、《艺术与社会-26位著名批评家谈中国当代艺术转向》主编 孙振华,鲁虹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8《艺术社会学描绘》(修订本)滕守尧著 南京出版社 2006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