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形成主干艺术观
刘小东 60后 写实派
求学 中国画、油画都要学
1980年8月的一个清晨,身背画夹的金城小子刘小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从北京站出来后,他就按照地址到中国美术馆边的中央美院附中前去报到,“农村小孩到了大城市,觉得自己特土,就好像被人打击了一下。”进了央美附中后,刘小东又被打击了一下,“进学校根本就没人搭理你,就冷冷地告诉你上哪上哪,”刘小东说。
从那时开始,刘小东接触到了一个艺术群体,“在小镇,平时很少接触考艺术的学生。”而央美附中这些学生,让刘小东觉得“酷酷的,比较洋气,讲究留长发。说话开玩笑,不爱认真交流,不爱搭理别人。”
刘小东告诉记者,相对来说,附中四年的教育还是注重修养的广泛性培养,不仅要学专业课,也要学文化课等,而具体到专业课程上,“我们是中国画、油画都要学。”为此,刘小东留在附中的留校作品可谓是类型多样,但从中就能看出他扎实的功底。
这样的四年专业课学习让刘小东自觉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附中四年还是很重要,你的艺术观已经形成,这可以说是主干,此后的学习发展都是在这个主干上再丰富。”
创作 捕捉个体、关注社会
此后,从关心日常生活展现个体的精神生存状态到关注重大社会事件,前后为期近四年的三峡项目被视为刘小东重要的转型之作。
最初,刘小东是在1990年通过首个个展在当代中国艺术界崭露头角。在他的画笔下,有他的亲朋好友,有他的日常生活,《青春故事》、《我的挚友张元》等画作均能准确捕捉到个体生存空间的精神状态。
进入21世纪后,置身于中国当下的新现实,刘小东的创作开始关注社会性话题。日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等都是社会现实触动了自己。
刘小东通过多年实践越来越意识到,珍惜自己生命的自然成长,画你这个年龄最有感悟、最能做的事,远远大于美术史的指导或者进入美术史的追求,“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重视个人生命感悟的话,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我越来越坚定了这一点,我的生命是在这个环境下长大。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这片土地能生长什么样的艺术。”
(原标题:形成主干艺术观)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