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海报”:意识形态批判中的两个靶子

2016年04月01日13:11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IMG_1945
论坛海报

  作者:王南溟

  编者按:继 2015年6月英国邓迪大学库柏美术馆 “不合时宜:苏格兰当代艺术展”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第一期国际展成功举办后,库柏美术馆和英國文化協會共同荣幸宣布《此处即他处:上海夏日备忘錄》论坛即将开幕。2016年4月13日晚在邓迪库柏美术馆,这个论坛将会邀请参与該项目的艺术家和演讲人,以及特邀来自中英两地的知名艺术家, 策展人及评论家包括JJCharlesworth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Art Review》期刊出版人),Anne-Marie Coperstake(藝術家), Edgar Schmitz(藝術家), 海报俱乐部(藝術家組合), 王南溟(中國獨立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以及翁云鹏(上海民生當代美術館館長)。

  CURRENT/不合时宜(英文题目大意为“当下”)是一个由库柏美术馆发起,与中国策展人及艺术机构合作策劃推出的为期两年、由四个阶段组成的展览和论坛系列項目。作为在中国的首次亮相的大规模蘇格蘭當代藝術项目,这个展览展现了苏格兰当代艺术的独特的草根精神及其與社会、政治層面的熱烈對話。

  借鉴Roland Barthes精辟的箴言“所谓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此项目意在围绕着“当代”这一概念,去引发一个具有持续性和批判性的讨论。与此同时,也质疑和反思繁杂多样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语境对“当下”这一概念本身及附着其周边的种种文化幻像的探討。  

  《此处即他处:上海夏日备忘錄》将会与大家一同回顾在第一期展览中得到的经验,并由此展开关于这段由苏格兰启程的中国之旅的讨论和反思。此論壇將探討“当下”這一概念的虛構性 -忽视历史多元性,而青睐那个看似能够包罗万象,实则以偏概全的单一幻影:此刻。同時对所谓的“全球跨国”理论作出反思,並剖析在一个地域政治和社会现实經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的世界中创立一个跨国艺术展览或文化交流项目的意義何在,以及艺术是如何以其独特角度重新度量,权衡和协调蘇格蘭和中國這两個地域与 “全球化”世界之间相似却又不同的关系的。 

埃德加·施米茨的《剩余 客串 布景:杺兰老岛之二》展览现场之一埃德加·施米茨的《剩余 客串 布景:杺兰老岛之二》展览现场之一

  1998年和1999年,我和当时在香港的王纯杰合作策划了一个“传媒的干预”的展览,在中国内地与香港艺术公社两地展,到了2000年,我又在香港艺术公社策划了“今日新闻”的展览,这是一个讨论传媒与自我传媒之间紧张关系的展览。当时根本还没有像现在那样地自媒体化,而我们新的传播学态度已经在形成。

  2015年6月27日,我和郝亚冬(Sophia Hao)联合策划的四期“不合时宜:苏格兰当代艺术年展”(CURRENT:Contemporary Art From Scotland)的首展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而首展所安排的双个展所呈现出来的观念让我回顾起当年“传媒的干预”主题展,这些作品放在那个展览下也是很切主题的。这是一个活跃于苏格兰的英国艺术家系列展的开始。我在之前的《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批评性艺术》一文中已经预告了,这是一个在电影中反电影,一个是在海报中反海报,“不合时宜”的首展拉开了这样的打靶序幕。

  作为与喜玛拉雅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英国邓迪大学库珀美术馆(Cooper Gallery DJCAD University of Dundee),这些年来在郝亚冬的主持下,直接是苏格兰本地新艺术思想的发动机。郝亚冬推崇实验性及跨学科性,强调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批评话语的构建。她的策展包括2009 年的《干涉重复》,从历史社会学语境中重新阐释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英国行为艺术并质疑了行为艺术可重复性及体制化后果;2011 年的《剪切,删抹,刮刻:滑稽歌剧三部曲》,以英国观念行为艺术家布鲁斯。麦克林的为期一周的行为互动作品为切入点探询策展的多元化解读功能及其在知识构建、再生产和传播中的批判性功能,而2014 年的《工作室即兴事件:苏格兰当代艺术家组合回顾》是英国近年以来首次对艺术家组合这一独特的草根创作形式的批判性梳理。从 2012 年起郝亚冬和艺术家埃德加·施密茨(Edgar Schmitz)合作策划推出了巡回论坛“中枢与虚构”(Hubs and Fictions)。合成《中枢与虚构:论当下艺术及引进的遥远》将于 2015 秋季由德国斯登伯格出版社出版。而这次在喜玛拉雅美术馆的苏格兰当代艺术年展首展时论坛再次举办,论坛主题还是“中枢与虚构”,但副标题发展为:论当下艺术及“进口的毗邻”(Hubs and Fictions Shanghai Forum Series: On Current Art and Imported Nearness),就是关于布景的话题,而毗邻作为一个乌托邦命题。郝亚冬和埃德加认为 “全球化跨国‘症候的物质体现与其与生俱来的虚构的‘同时代’性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论坛也将探讨我们今天面临的多元同时代性的构成及传播方式是由何种文化政治现实所决定的。并且论坛将集中剖析当代艺术体制性的种种承诺,并探讨当代艺术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埃德加·施米茨的《剩余 客串 布景:杺兰老岛之二》展览现场之二埃德加·施米茨的《剩余 客串 布景:杺兰老岛之二》展览现场之二

  苏格兰是英国出现有力度和冲势的艺术家的地方,并受整个英国艺术界的注目,2014年在苏格兰举办的“这代人:苏格兰当代艺术25年”(GENERATION:25Year of Contemporary Art in Scotland)的大型回顾展集中展示了这样的艺术动向。而这次“不合时宜,苏格兰当代艺术年展”在上海的举办是另找批评方法论和重审以苏格兰为活动范围的艺术现象,它被郝亚冬称为已经置身于西方与中国两个批判性解读语境的交叉点上,并在“中枢与虚构”论坛所塑造的理论中其对“不合时宜”CURRENT的批评理论脉络及多元化语境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

  对于“不合时宜”的中文展览名和其英文展名 CURRENT(当下)之间的悖论式对立,郝亚冬解释道:这既影射着罗兰·巴特精辟的箴言“所谓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也质疑着繁杂多样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语境对“当下”这一概念本身及附着其左右的种种文化幻象的探索和争议。作为首个登陆国内的大型苏格兰当代艺术展,《不合时宜》力图向中国观众展示苏格兰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在野式”的草根精神以及在艺术文化层面对社会政治维度的积极参与性。

  郝亚冬在选择“不合时宜:苏格兰当代艺术年展”时,海报俱乐部与埃德加·施密茨的双个展为首展,无论如何都与我的策展范围和学理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他们从各自的侧面在传播学上达到其观念价值,尽管他们的作品所释放出来的语义不仅局限于此。

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一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一

  “海报俱乐部”(Poster Club)是一个专注海报设计与印制的艺术团队,成员包括:Anne-Marie Copestake、Charlie Hammond、Tom O‘Sullivan、Nicolas Party、Ciara Phillips、Michael Stumpf,作品曾先后展出于加拿大温尼伯 Martha Street 工作室(2014)、邓迪当代艺术中心(2013)、格拉斯哥 Platform 艺术中心(2011)、格拉斯哥版画工作室(2011)、伯明翰“东区项目”(2011)等。海报俱乐部是这样来解释他们的工作的:以海报作为开放性的实践起点。其关注点立足于以印刷为媒介,探索实验性的协作实践。“海报俱乐部”的理念简洁而开放。1。制作海报 2。合作。围绕着“海报”的概念和其所蕴含的可能性,“海报俱乐部”以作品宣告自己的存在,但对于其中的意味秘而不宣。他们的海报不给出任何“客观”信息,而是发出隐晦的宣言、开放式的问题和幽默的隽语。本次“海报俱乐部”为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特别创作了一系列全新海报、贴纸等作品。标题为《小麦、泥巴、机器》的展览既是展品物理特征描述,也暗指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和模拟技术。“我不想成为沃霍尔那样的机器,但我喜欢使用机器这个想法,”曾参与伯明翰“东区项目”(2011)的“海报俱乐部”艺术家 Peter Phillips 这样说。回顾以往的作品,语汇和装置是他们创作的重要元素,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构成“海报俱乐部”别具一格的“机构自我批判”。“不想成为机器”但“喜欢使用机器”的想法也贯穿于“海报俱乐部”的丝网印、木刻印和数码印绘画、摄影、素描、雕塑和文字设计等实践。同时,《小麦、泥巴、机器》还包括一个非常简单的版画工作站。届时,“海报俱乐部”将邀请观众利用“海报俱乐部”字体印章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报。通过这样的方式,艺术家也希望传统的展览海报能够走出美术馆空间,变成一种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我是这样认识到“海报俱乐部”的作品的意义的,它已经在拿海报为对象说着非海报式的对话和互动,解构海报的固定属性及其海报的明确功能是他们作品的出发点。 

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三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三

  与郝亚冬一直在理论上合作的埃德加·施密茨曾在邓迪大学库珀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他的作品以电影为隐喻,讨论一个“过剩”文化工业以及推而广之的各种体制运作系统的虚构性。展览需要他人的参与互动才能得以完成。《剩余、客串、布景:杺兰老岛之二》以 4 幕创作的形式组成了此次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的特别版本。第一幕《皇宫酒店》(palasthotel)取材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酒店的青铜色窗户;第二幕《地平线索罗亚别墅》(horizontes soroa)指涉曾在 21 世纪初进行翻修的古巴一度假村内的游泳池;第三幕《杺兰老岛》(sindanao)原本是 1986 年尤利·隆美尔执导的恐怖电影中凭空想象的地方,如今,杺兰老岛的背景被设置为 2019 年香港西九文化区 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开幕前夕;第四幕《杺兰老岛之二》(sindanao2)以墙的光栅印刷为背景,将上海解构为一处池边会谈。《剩余、客串、布景》第 1-3 幕在 2012 年由郝亚冬策划的邓迪大学库柏美术馆展览上首次呈现。第 4 幕《杺兰老岛之二》则是专门为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的新作。它要通过展览去掉异国距离感并使其更贴近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在展览现场,这些电影在视频中只有声音而没有图像,中国记录片导演赵大刚受邀参与了埃德加“电影”现场的互动,赵大刚用自己的职业身份提示了埃德加的作品属性,即当人进入埃德加的展区后,就成了一个图像进入到没有图像的电影中并成为角色各串,埃德加拍摄了诸如赵大勇的介入式镜头而原来的电影概念在这种介入中相继虚化。

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二海报俱乐部 《小麦、泥巴、机器》展览现场之二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苏格兰当代艺术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