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君: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二次革命

2016年06月08日17:43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策展人、批评家 夏可君策展人、批评家 夏可君

  中国当代艺术来到了它的关键时刻:随着2009年玩世政治波普艺术的退潮,也是整个过去二十年世界整体波普艺术的终结,当代艺术需要未来的新方向,经 过几年的过渡与徘徊之后,201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更为迫切需要在反省中再度革命,这是“二次革命”。既是第二次革命,也是两次革命,是革这革命的命。只 有如此,才可能有一个原理的贡献,以中国为道路,不仅仅是某一个艺术家作品多么优秀,而是一个“原理”的新贡献:这是默化的革命。

  如同八五新潮开始了第一次革命,但那时对西方各种艺术潮流囫囵吞枣地学习,主要是以西方艺术来革自身的命,是五四以来革命精神的延续,甚至是文化大革 命精神的继续,考虑到这些年轻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这也难怪他们后来会走向政治波普,大量利用文革符号了。而新文人画对传统的接续也缺乏深刻反省,不够潜 蕴与默化,实验水墨也是以西方各种艺术方式制作水墨。但从2013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在反省中,即将开始第二次革命,这个革命不再重复西方各种模式,也 非重复传统,而是在反省与转化传统中,革“革命”的命,走向默化,同时也让默化再次革命,不过这是第二次的革命,是默化革命的新原理,不是从革命到革命的 暴力方式。

  这是双重的革命:一方面,革“革命”之命,让革命走向默化,不再模仿与重复西方各种革命模式,让暴力革命不再诱惑我们;另一方面,则是进入更深的默化,并且把默化带往革命,这是默化的革命,并未放弃革命的理想。新的二次革命原理是:让革命默化,让默化革命。

  为何是默化?西方不断革命的模式与暴力裹挟在一起,而默化之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潜移默化的转化方式,乃是要求艺术家更为顺从自然的节奏,深入自然的自然 性,更为被动进入与自然的感应关系,尤其是水墨的“墨感”与潜移默化的“默运”之间有着内在感应,倾听汉语自身的言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次革命离不开水 墨性与水墨精神,而水墨与默化内在的亲和性,要求我们不再模仿西方现代性的革命方式,因为水墨需要时间的养化,需要淡化与漠化,如同庄子所言:“游心于 淡,合气于漠”,艺术是蒙养的艺术,观看是观养与养护,不是一次性的概念消耗,不是个体某种短暂风格的重复与炫耀。默化要求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生活世 界及其博大的世界观来建立,是在人造器物世界的形式建构(不仅仅是人为形式也是自然形式的拟似与丰富性)——以及身体世界中身心关系的调节(是走向养生的 修炼而非身体暴力的伤害)——还有自然世界的生长性与元素性的律动(让自然性不断渗透到人造物与身体中),让这三个世界形成共感,超越东西方的文化历史差 异。这需要漫长的默化过程,这是“气质变化”的内在转化过程,在这个不断技术制作的时代,如何形成新的精神修炼,并且形成新的艺术语言,结合观念与形式, 尤为需要默化的无为转化之功。而无为是无法学习的,不可能历史继承与传承,需要每一次都从空无重新开始。

  这就需要挖掘更深的自然性,进入默化之渊默的经验:比如年岁的时间性:衰老,疲惫与死亡;比如材质的时间性:瓷器上的包浆感与玉质感,以及古色古香与 冷感;比如自然的时间性:瞬间灾变或者无尽的生长性,天空与大地的浩瀚与深沉。只有进入更为渊默的深渊,才可能挖掘默化的潜能,这是一个不断让自身被动化 的过程,是一个逆觉转换的过程,需要心力。在无根据的深渊之中,并没有现存法则可以学习,更为彻底地默化还在于进入现代性的虚无经验,体会个体生存的虚 无,承受神性世界的荒漠化,默观自然的沙漠化,是对空无与荒漠之更为无力的经验,能够承受与承担者,乃是后现代的个体信仰者。

  不仅仅如此,进入渊默之后,还需要让默化进一步革命,如何把被动性的默化经验再次转换为革命性的积极形式?即如何让默化也革命起来?这是让默化之中的 空茫、放弃与让与,以及默化之中的空无与荒漠,获得新的形式,这是聚集空无,聚集让与,让“让与”与“空无”获得新的形式,即让自然性与空无性内在统一起 来。如同中国传统书法与山水画上的淡荡烟云:让留白的空无虚静与烟云的气化流荡内在融贯起来,气是非气,空是非无,留白边缘的形式却有着比直接画出气感更 为活化的虚化形式。

  在我们这个缺乏公共空间与自由感,缺乏让与态度而是拼命获取占有的时代,默化的革命乃是唤醒一种生存的伦理:在自由中学习自由,在让与中敞开空间,让自然更为自由地生发,而艺术可以更好地结合自然与自由、默化与革命,贡献出一个普世的新原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夏可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