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树——关于《原·木》

2016年07月15日12:02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艺术家杨莫桐作品《原·木》艺术家杨莫桐作品《原·木》

  文/杨欣欣

  7月2日,青年艺术家杨莫桐的大型不锈钢装置作品《原·木》在东城区77文创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是一棵高5.5米,承载了255个元素,长有2500多种形体各异的树叶的大树。作为一株不锈钢材质的树木,它被赋予了永生的寄望。

  一棵树引发的群体创作

  作为一件主装置作品,《原·木》还生发了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左起: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台湾漫画家萧言中、艺术家杨莫桐、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美国导演Joseph Greco)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左起: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台湾漫画家萧言中、艺术家杨莫桐、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美国导演Joseph Greco)

  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创作了音乐作品《Mood》;苏绣大师薛金娣与杨莫桐合作,以双层刺绣的叠加、套影方式表现《原·木》在不同光源下的多层次视觉效果,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滚针、齐针、旋针、细乱针等苏绣工艺的不同针法,一针一线之间将坚硬的不锈钢材质的“原·木”呈现在细腻柔软的苏绣底料之上;台湾漫画艺术家萧言中先生运用数码技术创作了多媒体互动装置作品《The Moment— Tree》;唐卡艺术家多加杰绘制了唐卡作品《如意树》;美国导演Joseph Greco制作了专题纪录片《Mood》。

  以上,就是因《原·木》生发的“树+”艺术项目。

  艺术家杨莫桐选择以“树”为题,创作了她的装置作品,继而激发了其他艺术家,因“树”获取灵感,用不同媒材创作了各具风格的“树”。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项目完整而开放地呈现在艺术园区,时刻欢迎和等待着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把世界交给艺术家,让他们种上永生的树

  土耳其诗人纳奇姆·希克梅特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哪怕仅只一天

  如同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

  孩子和星星们边玩边唱

  地球交给孩子吧

  好比一只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

  哪怕就玩一天,让他们不再饥饿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哪怕仅只一天,让世界学会友爱

  孩子们将从我们手中接过地球

  从此种上永生的树

  在诗人的意象里,如果把地球交给天真纯洁的孩子,他们会种上永生的、象征爱与和平的树。那么如果把这个世界交给艺术家呢?不出所料,很多艺术家和那些纯真的孩子一样,创造了和树相关的艺术。

  在探讨“树+”之前,我先想为大家介绍一项十分著名的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设计发起的《7000棵橡树》。

博伊斯种下《7000棵橡树》的第一棵橡树博伊斯种下《7000棵橡树》的第一棵橡树

  与博伊斯遥相呼应的是,艺术家杨莫桐以工业生产制造而成的“树”为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对立与融合,她先将作品向其他艺术家开放,邀请他们共同创作,再将作品开放于公众。   

  对艺术家杨莫桐而言,她的作品《原·木》“既是‘树’,又不是一个正常意义的‘树’,是我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投射。‘树’所有的生长与挣扎、困顿与力量、蜕变与升华,都和‘人’与自然的世界、社会的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和结果如出一辙。”

策展人、艺术家杨莫桐策展人、艺术家杨莫桐

  但是,艺术家恰恰用反自然的手法人为制造了一件“自然之物”,这棵树的“长成”历时三年,经29192次冷锻、18146次热锻、452518道打磨工序、352824道抛光工序打造而成。一方面,从材质上讲,这不是自然生长的树木;另外,从形式上看,这是自然无法生长出来的神奇之树。

  艺术,为我们展现了自由的世界

  这棵树,自诞生之日起便停止“生长”,不锈钢的各处零部件都科学、合理地被安装在了它们应该被安装的位置,并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在艺术空间中。

《原·木》《原·木》

  同时,这棵树,自面世之日起便开始了新的生长,它闯入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等待着人们的解读,从而生成它新的意义。它既是一件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海德格尔在《论艺术的起源》中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存在在非存在里,在艺术里面,在诗里面,在哲学著作里面。这些都不是现实的东西,从现实的角度看它们都不在场、不存在,而恰恰是这个非存在保留了存在。叶秀山先生继而推演开来:艺术使作品成为艺术作品,使人成为艺术家。艺术体现了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古希腊人所说的模仿,不是现实生活形象的复制。无论复制品和艺术品都需要技术,但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不止于技术。技术品有实用性,而艺术品则有某种神圣性,艺术把他人自由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不同于当下、眼前、转瞬即逝的世界。

  《原·木》是技术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一方面在反思工业文明,一方面又在走向工业机械。艺术家更像是一个设计师、策划者,她提出想法、概念,并将接下来的工作交给工业制造。最终,与其说呈现之物是艺术装置作品,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家思考的过程。艺术家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观众可以随意揣测艺术家的意图,所以,这是一个全然自由的世界。而这种自由性,成就了艺术,也成就了艺术家和艺术品。

  杨莫桐说:“站在这棵树前面,我眼中有树,树的光影里有我。”这大概就是她内心的那个自由的世界。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原·木杨莫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