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房地产大亨40年收藏的辛辣启示

2017年01月01日13:2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今天我们把视线投向欧洲西部沿海——比利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比利时的艺术收藏氛围非常活跃,其弗兰德斯东部据闻甚至有着全欧洲最大密度的藏家群体。他们不为外在原因而收藏,乐于展示和分享,虽然其中很多人鲜为人知,但至少这一位我们无法忽略。

沃尔特·万海伦茨(Walter Vanhaerents)。图片来自网络沃尔特·万海伦茨(Walter Vanhaerents)。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的京城,更是欧洲的心脏,拥有着全欧洲最精美的建筑和博物馆。1999年,作为房地产和建筑商的沃尔特·万海伦茨来到这儿寻觅一处空间置放自己的收藏。2004年,一座位于布鲁塞尔核心地带、于1926年修建的工业建筑耗时两年被其改造为“万海伦茨艺术收藏”,于2007年正式开放,占地3500平方米。

“万海伦茨艺术收藏”(Vanhaerents Art Collection)。图片来自网络“万海伦茨艺术收藏”(Vanhaerents Art Collection)。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里,其所展出的90%的艺术家在当地任何公共美术馆那都不会找到,而其藏品质量和布展水准之高也为参观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

  混凝土骨架将整个建筑划分为两个大型开放空间,顶部是正宗的尖顶木屋顶。美术馆包含三个独立楼层和一个夹层。入口大厅上方的五个自足空间可用来展示独立装置。除此之外,美术馆还有一个有着混凝土筒形穹顶的宽敞的项目室,建于1942年。

项目室个展: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阿波罗神巨像(Colossi),2010年4月23日 - 2012年3月10日。图片来自网络项目室个展: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阿波罗神巨像(Colossi),2010年4月23日 - 2012年3月10日。图片来自网络

  万海伦茨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并且只收藏1970年后的作品。在选择作品上他没有什么限制,但“不返回过去”是他在多年前为自己定下并至今唯一坚守的一项原则:“我从不买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即使我喜欢它。因为不返回过去是我的原则。我迫使自己看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是我生活的普遍态度。我不是个记事儿的人,事情一过往往就被我抛之脑后了。过去的空净和新事物的新鲜才是我喜欢的。我着迷于身处当下的机会,看向未来使我心灵振奋。”

  他的注意力直直朝向新兴的作品和年轻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与那些曾给予他们灵感的更为成熟的艺术家作品相与较量,是他长久不灭的兴趣。

作为电影制片人的安迪·沃霍尔。图片来自网络作为电影制片人的安迪·沃霍尔。图片来自网络

  安迪·霍沃尔( Andy Warhol)的作品是其收藏的起点。“很多人并不知道,沃霍尔把自己从绘画赚来的钱都花在了电影制作上。尽管那些作品并不是非常出名,但很多艺术家,如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和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都曾受其电影启发。”当时还是学生的万海伦茨酷爱电影并从事影评撰写,通过《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1968年)和《睡觉(sleep)》(1963年)等作品,他发现了沃霍尔,从而在80年代对波普艺术产生了兴趣(但由于看向未来的原则,他并没有买沃霍尔的那些电影,而是其晚期的绘画作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安迪·霍沃尔对后代的许多艺术家们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而其不可否认的影响力遍布于万海伦茨的整个收藏:例如在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和艾伦·麦科勒姆(Allan McCollum)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被万海伦茨称为“后沃霍尔们”。此外,其收藏中的波普艺术作品不仅包含了西方经典,还包括受动漫文化影响的日本波普艺术,包括吉田奈良,村上隆和田岛智的作品。

村上隆,《菲洛本(hiropon)》(左),1997年;《我的寂寞牛仔(My Lonesome Cowboy)》(右),图片来自网络村上隆,《菲洛本(hiropon)》(左),1997年;《我的寂寞牛仔(My Lonesome Cowboy)》(右),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村上隆,万海伦茨去年在采访中表示:“我再也没买村上隆的作品了。在我看来,他最初的那些作品(例如我所收藏的那些)至今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寂寞牛仔》就是当代艺术杰作中的其中一件。最初那会儿,村上隆的作品是多么的新鲜而启发人心,但后来……我再也没买过他的任何画作或那些新近的小摆设了。”这种以作品为本位的收藏观念在国内收藏环境下不得不说启发人心,而在下文我们仍可看到这种观念的一以贯之及其衍生观念的发人省醒。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四头大动物(Four Part Large Animals)》。1989年,图片来自网络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四头大动物(Four Part Large Animals)》。1989年,图片来自网络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作品形成了该收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紧接着的是约翰·巴尔德萨里(John Baldessari)、杰夫·昆斯(Jeff Koon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弗朗茨·威斯特(Franz West)和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等人的作品。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还包括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乌戈·罗迪纳(Ugo Rondinone)、汤姆·赛克斯(Tom Sachs)、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和马修·戴·杰克逊(Matthew Day Jackson)等人。通过聚焦当代艺坛,万海伦茨艺术收藏仍在不断拓展。

马修·戴·杰克逊(Matthew Day Jackson),《1945年8月9日(长崎)| August 9, 1945 (Nagasaki)》,2011年。图片来自网络马修·戴·杰克逊(Matthew Day Jackson),《1945年8月9日(长崎)| August 9, 1945 (Nagasaki)》,2011年。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许多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的藏家都对艺术家本身产生兴趣,然而万海伦茨却更愿意同艺术家们保持距离。他说,“一旦作品完成,它便有了自己的生命。然后艺术家放手。在我看来,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判断其人而不是艺术家是谁。我知道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你不得不如此——既要同艺术家保持友谊,同时又要忠于自己的选择,这是非常困难的。”

  40多年的收藏经验赋予了万海伦茨独到的智慧。针对青年藏家,他不建议他们和艺术顾问共事。“刚开始时可以。但如果你是认真对待你的收藏的话,那你在3到5年后就应该自己决断了。否则,收藏这事儿就会变得冷却、无感。由于资金不足,有时候年轻藏家们倾向于收藏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但遗憾的是艺术家的真正品质并不在那儿。我认为最好少买,等个几年再多花一点钱在佳作上。如今我关注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但关注的那些核心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却越来越多了。毕竟,买一件不那么好的基弗作或波洛克画是毫无意义的,不过是在你的收藏中拥有了他们的名字而已。”

联展:《屋中乱序(Disorder in the House)》,2007年3月16日 - 2010年6月27日。图片来自网络联展:《屋中乱序(Disorder in the House)》,2007年3月16日 - 2010年6月27日。图片来自网络

  在选择作品时,万海伦茨对立体的作品尤为感兴趣,雕塑对他来说是最亲近的艺术形式,因为它非常贴近我们的生命形态。“我只取那些触动我、和我发生关系的作品——吸引我、使我专注于某件事物、让我感到惊讶……”(万海伦茨)他避免理性选购,认为实用主义适合商业而不是艺术,艺术完全是另一回事儿。“我的收藏目的从来和钱没关系,我不会因为一件作品可能会升值而买它,我并不参与艺术商业,初级市场是我的基地,而我对曾属于他人的作品接受无能。”(万海伦茨)

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万海伦茨“心碎旅馆(Heartbreak Hotel)”,2015年。图片来自网络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万海伦茨“心碎旅馆(Heartbreak Hotel)”,2015年。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落实到选择作品的关键,万海伦茨谈到在阅读大量历史材料之外,他还需要弄清楚艺术家创作历程的演进:“他年轻时的创作如何?如何变得成熟的?——这一点是我选择其作品的原因。虽然这一般不会发生在早期阶段,但我也不会等到最后。”此外,艺术家如何选择表达自我的媒介在他看来也很重要:“很多艺术家想采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并不总是好的(而这就是像乌戈·罗迪纳(Ugo Rondinone)这种艺术家重要的原因,因为他确实善于感受其赖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形式)。重要的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形式是不用你解释的,你只需要表达它。这也是博伊斯的观点。”

联展“镜中人(Man In The Mirror)”:伊万·纳瓦罗(Ivan Navarro),《无题(双塔)| Untitled(Twin Towers)》,2011年。图片来自网络联展“镜中人(Man In The Mirror)”:伊万·纳瓦罗(Ivan Navarro),《无题(双塔)| Untitled(Twin Towers)》,2011年。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人们五年时间就可以建立其收藏,而我花了40多年!”从一开始的私人性展示到后来被建议向公众敞开,再到去年受邀参加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首次对比利时外界展示其收藏),万海伦茨在他的艺术孤岛上或亲自操刀或联合著名策展人凭借两年一换的联展和项目室中每年更换的个展,呈现无尽奇珍供世眼——不仅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份贡献,也是对作品展出的义务。

沃尔特·万海伦茨沃尔特·万海伦茨

  很多人好奇万海伦茨的收藏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万海伦茨表现得颇为调皮:“我不告诉你(笑)。这事儿我没告诉任何人,这是我的一点儿神秘。首先,我自己也不知道;其次,我对质量的考虑胜过数量。但我的确收藏了很多,而且很多还很大件。如果我像萨奇一样把所有的藏品都放到网上,那么新鲜感和趣味性就丧失了。毕竟我想人们亲自来这儿。”

  来源: 99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当代艺术沃尔特·万海伦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