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巴黎遭遇恐怖袭击之后,国际舆论对于法国的声援此起彼伏。然而,也许这个世界是虚伪的,很多人实际上改变了休假的目的地。法国的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卢浮宫的游客数量也遭遇了大幅减少。
2016年卢浮宫总共接待了730万游客,大大低于2014年的930万。据悉,这其中,中国游客减少了31%,日本游客减少了61%,美国游客减少了18%。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巴黎已经成为一个垂死的城市,街头会有野狗争抢最后一块鹅肝。并非如此。卢浮宫依然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它最大的竞争对手,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曾经在2015年收获了680万游客,并且为此欣喜不已。(编者注:北京故宫博物院每年的参观人数超过1000万,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展览型博物馆,所以时常不在统计之列。)
我在2016年也曾前往巴黎以及法国其他地区,我感觉,如果有人会怀疑这里的文化遭到了冲击和破坏,那是非常可笑和冒犯的想法。排队在埃菲尔铁塔等候电梯的人不会说巴黎缺少游客。如果有人在玛黑区度过一个夜晚,也绝对不会将之称作无聊或沮丧的城市。去年我在巴黎受到的震撼,就如同我曾经在“9/11”事件后前往纽约所受到的震撼同样强烈,那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运用自身的活力和热情克服创伤的过程,如此美丽而动人。
如果说,有些人因此而不敢前往这个现代世界的发源地,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对于那些错过了卢浮宫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坦白的说,这个富丽堂皇的博物馆的某些部分会因为游客的减少而受益。例如《蒙娜丽莎》的周围不再那么拥挤不堪。但卢浮宫是如此庞大,如此复杂,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物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杰作,你总是可以找到可以徜徉于其中的安静展厅。这不是一次就可以看完的博物馆。我去年去了两次,仅仅欣赏了法国绘画部分,第一次专注于普桑的作品,第二次主要看的是华托和夏尔丹。
没有一家博物馆像卢浮宫这般如同百科全书一样丰富多姿。普拉多更具特色,大英博物馆更易管理,但只有在卢浮宫,你可以在同一个屋檐下尽情纵览艺术的历史。在这里充满了荣耀,人们常常为了欣赏达·芬奇的巨作(不只是《蒙娜丽莎》,还有几幅圣母像)而匆忙行走,以至于忽略了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和《反抗的奴隶》就在身边。念及那些伟大的雕塑,我更喜欢的是同一个展厅里卡诺瓦的《丘比特与普赛克》。
别忘了还有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以及凡·艾克的《洛林大臣的圣母》。戈达尔的《法外之徒》里面三个年轻人狂奔着穿越卢浮宫法国历史画展厅的镜头,已成为又一幅经典的画面。
在卢浮宫,也有一些比较怪异的艺术作品,深入发掘法国绘画作品,我们会发现休伯特·罗伯特(Hubert Robert),他在18世纪画下了古典废墟的宏伟景观,让世人对于帝国的衰落留下无尽忧思。他也描绘了博物馆本身,将其呈现为浪漫的艺术庙宇。他曾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权更替过程中一度被捕入狱,后来,又被选为创建了这个革命性的博物馆的委员会成员。
卢浮宫的基础是法国王室的收藏——它拥有大量达·芬奇的作品,因为达·芬奇曾是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宫廷画家——在大革命之后,这些艺术作品成为国家和世界的财富。它也曾启发了雷诺阿、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创作。
卢浮宫的文化力量是法兰西共和国令人惊叹的表达。我感到心安。参观了这个博物馆,你会认可,巴黎作为世界文明的保存者,它不会轻易崩溃。博物馆是在这个危险世界中的指路明灯——卢浮宫显然是这其中最为明亮的。2017年去朝圣吧,用创纪录的一年,给予恐怖分子有力的回击。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