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私人迹象”再挖掘物象背后的真实存在?

2017年03月03日 11:2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嘉宾嘉宾合影

文/邹萍

  2017年2月25日晚,“私人迹象”群展在梵耘艺术空间开幕,顾亮、洪丹、贾政、雷本本、孙大棠、张秋实六位青年艺术家携十余件作品试图共同探讨物象与图像矛盾又暧昧的关系。为剥离某些强加因素,本次展览某种程度上过滤了叙事:除影像外,所有展品基本都与叙事无关,而与材料、经验有关,但不同艺术家有不同方向,如孙大棠的影像作品是在不断锐化过程中形成某种被遗忘的东西;顾亮用线条和空间构造了一个与光有关的虚拟空间;张秋实更加强调材料,用纸回应传统的话题;洪丹的作品与痕迹的关系更加明显,“希望观众们关注一些更加个人的东西。”策展人宋振熙向雅昌艺术网透露:本次展览的六位艺术家一方面展示了艺术家出众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在用这些作品传达他们私人的性格、情绪、经历、感受、记忆、观念还有未来,“艺术家们用图像的逻辑重组来挖掘视觉物象背后的真实存在,为那些‘理所当然’、‘约定俗成’的历史逻辑提出质疑。另外一些艺术家们的创作本身就是自己肢体行为的痕迹历史,他们形成的作品的‘象’成为一部关于个体经验的历史性重塑,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更像是一部‘自传’的撰写者。”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交融与剖析性的策展实践,参展的六位艺术家来自不同地域:杭州、上海、北京、苏州等,年龄基本属于1980-1986年之间(雷本本除外),这是一个有趣的状态:既不同于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也与那些已功成名就的知名艺术家有别,其是一个逐渐找到自我道路而又身处上升期的黄金中坚阶段。“杭州有这样的展览我觉得很好,不同地方的年轻艺术家聚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参展艺术家洪丹是杭州人,他认为这在杭州是挺少的机会,“我的作品本身就比较偏重痕迹,创作也比较稳定,不会为展览而创作,加上我本身画画也比较慢,不过今年我在北京、上海、杭州可能会有三个个展开幕,会有一些新东西。”参展艺术家顾亮是个标准的80后,西安人,做过设计师,目前在北京。社会经验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他认为自己现在属于一个上升期,“从毕业到工作到成为职业艺术家,很多想法在慢慢成熟,之前所做的一些铺垫与尝试最终会是总结性的呈现,或者说,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他眼里,每个艺术家的个人面貌可能就是某种“象”的呈现,“我现在的工作方向是做一些空间上的探索,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能否通过一个平面看到心里的多维空间。很多时候因为‘影’的存在才产生空间,这种存在可能尴尬,但如果运用的好,则会使画面有更丰富的物理结构与多维的心里结构。”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提及“迹象”,人们常常会关注现成或未来的趋势而忽略历史,“私人迹象”群展反其道而行之,参展艺术家通过包含影像媒材在内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做到对“象”的把控,他们有独特的创作材料语言,从作品的材料性中打开对“痕迹”形象的创造,最终将它们变成私人情感和生活感受中最相关、最准确的表达。很多时候,艺术家都在形成自己的“私人迹象”。他们的“即刻”都在不断变成历史,对“存在”的肯定。从社会性的意义上看,怀着自由和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们正在不断通过“私人迹象”的撰写,提醒大众被麻痹和同一化的大众经验的历史,行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或许这是艺术作品中“迹象”的另一层意义。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