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2017开年三重展正式揭幕

2017年03月04日 22: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蜂巢开年首展力推梁铨 再次聚焦东方美学

  2017年3月4日下午4点,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2017年开年首展推出了“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作为蜂巢代理的重要艺术家,梁铨先后在蜂巢展现“烟色轻染:梁铨个展”(2013)、“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2015)等重要个展。此次展览,艺术家携其最新近作,以“潇湘八景”作为创作主题,勾连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脉络,呈现传统视觉典范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并探讨由此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路径以及拓展将来创作的可能性。展览由夏季风担纲策划,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主办,伍拾伍号院子与天物共同协办,此次展览场景营造由仲松担任。展览将持续至4月7日。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出生于1948年的梁铨,是上世纪“文革”后首批留学国外的当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从事抽象创作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于1981年留学美国旧金山,亲历了西方后期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从而使他的艺术风格糅合了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征,创作语言是西方抽象主义的形式,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却是东方艺术的美学底蕴。梁铨在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经验的同时,通过语言和形式的途径,回归到自身深谙熟知的中国艺术传统,构建了一个既与中国本土艺术有别又和西方艺术保持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梁铨个展现场

  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潇湘”初始语义来自于文学上的概念。虽然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已经出现在有关文学创作中,但“潇”与“湘”二字作为一个词汇约在魏晋时代(222—589)才结合。在绘画方面,“潇湘图”随着“潇湘”语词的定型出现了相关的图式,有据可考的题名与潇湘相关的山水画创作,直到唐代(618-907)才出现和兴起。这个时期的“潇湘”意象,大多源于潇湘神话“舜帝二妃”传说、屈原辞赋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加之与寄情桃花源、追求身心清净逍遥的思想合流,从而罩染上离愁别绪、和美自得的“渔隐”情景色彩。真正以潇湘八景命名的绘画作品,最早见于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中有关宋迪(字复古,约1015-1080)的记载。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历代画家对于潇湘八景题材的创作长盛不衰,除了中国本土之外,在以日本和朝鲜为主的泛东亚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延续不绝的艺术实践母题。相近中国江南湿润气候的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与禅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自然接受了董源、马远、夏圭、牧溪、玉涧等人的江南系风格;而朝鲜半岛对天寒地冻的光景感到亲近,以李成、郭熙等寒林特征为代表的华北系,成为了他们的潇湘主题。在中国本土,潇湘八景的创作则是兼具融合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梁铨 潇湘八景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30×45cm梁铨 潇湘八景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30×45cm
梁铨 潇湘八景2016 色、墨、宣纸拼贴 37×36cm梁铨 潇湘八景2016 色、墨、宣纸拼贴 37×36cm

  梁铨有关潇湘八景的创作,源自于他个人的传统美学修养,对禅宗文化的领悟,以及对这个主题的深层理解。当这一切与他具有国际化的绘画语言相遇,一种独具风格的图式就此问世。与绝大多数前辈艺术家一样,梁铨没有亲身去过潇湘八景的生发地,而是假借“卧游”的形式进入创作语境。潇湘八景的表现目的,在于将湿润的空气以及明灭的光线变化固定在画面上,与指涉地域无关,而是与气候季节有关,与特定的时间有关,最重要的是与艺术家的心境态度有关。这是一个建构于历代文人心中永恒的文化意象,却又是一片可以四处移动的风景。潇湘八景的这种“在地化”与“抽象化”的特征,恰当地回应了梁铨的抽象创作形式,彼此之间达成了心领神会的图式契合。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1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120×90cm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1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120×90cm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2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120×90cm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2 2016 色、墨、宣纸拼贴 120×90cm

  在梁铨的潇湘八景系列作品中,那些无法亲临的古老风景,经过艺术家个人化的理解与转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经验,而是超越其上,具有了一种更普遍意义的内心景观。历史上文人画家无数次重复产生的吟唱与书写、欢乐与悲伤,成为艺术家有关过去的感知经验在心中复现与回忆,聚集为一种难以割裂的美学传承。美国汉学家罗樾(Max Loehr)评述明清绘画具有“艺术史的艺术”(Art Historical Art)的特征,仿佛略带贬义的意味,大意指艺术的创新被禁锢在以往已有的艺术框架之中。梁铨虽然同样以潇湘八景这个传统典范来创作,但与一直以来“以画临画”的僵化模式截然相反,他以当代的艺术思想与形式激活传统,从而开拓性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图景与语言,试图呈现当代艺术的一种东方高度。

  宋朋个展“伪证与创生” 二手图像信息的废黜与重构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当天下午同时开幕的展览“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杨鉴策划,呈现了艺术家宋朋近年的绘画创作。展览将持续至4月7日。

宋朋个展现场 宋朋个展现场

  198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宋朋,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创作没有迎合固有的经验性的问题,而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颇具历史与政治意味的二手图像信息进行废黜与重构。艺术家在破碎的信息中挖掘一种可读性,竭力靠近追问他所感知的要害,但并不为之命名,因为对于过去我们无法重演,对于未来也不能预设,能做的是在黑暗中摸索,寻找个体价值的光亮。

宋朋个展现场 宋朋个展现场

  宋朋作品中的大量图像挪用自影像与摄影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与新闻事件,艺术家如同一个起义者,对于一些特性显著的历史形象,往往使用一种接近黑白或单色图像的介入方式,形成对图像原有意义的遮蔽或否决。宋朋的画面时常显露一种空间纵深感,这或许来源于他的建筑学背景,他将人、事、物错落有致地置入画面空间,融入人造光线,制造出强烈的剧场真实。宋朋成长的青岛是过去的“老工业基地”,那个曾经笃信“真理”的时代,留下的是计划经济崩塌之后破败的工厂与环境,也是艺术家个人史中不可磨灭的成长记忆。艺术家在阴影中试图去证明、陈述、鉴定、记录、翻译曾经,追问当时的非正确性,去创造“伪证”,这是宋朋绘画所提供的命题之一。对于历史而言,主观的审查得到的必定是伪证,但是艺术家本不想去证伪历史,画面中无法摆脱的政治意味就像艺术家无法摆脱成长环境的影响,艺术家意图利用这样的图像符号与个人经历的某种同源性,激发自身深层次的感性力量。

宋朋   人像 一     2016    布面丙烯    212×182cm宋朋 人像 一 2016 布面丙烯 212×182cm
宋朋 1939.12 2016 布面丙烯 310×960cm宋朋 1939.12 2016 布面丙烯 310×960cm

  宋朋绘画提供的另一个命题是“创生”,即是要创造一种存在的形式,并赋予它意义。宋朋自大学毕业后便回到青岛老家,进入一种孤立的创作状态,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当中鲜与所谓的艺术圈交流,更像是在一种野生的生态环境当中坚持创作。基于自身具有表现主义特质的绘画方式,他的绘画形式开始以一种极度紧缩、堆积、重叠的形式出现,通常情况是,所有的激情、悲喜和光线凝结为一个支离破碎或者模糊的形象,几张难辨的面孔,或被图像切割的肢体。然而这一系列仿若能穿透时空的静穆悠远却有着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表达层面:当所有的屏气凝神、压抑克制一旦爆发于某一个契机,便开始永无止境的絮絮叨叨,举止怪诞。绘画过程中的宋朋,一脚深踏在剥去了理性外壳的面目不清的泥沼之中,而另一只脚,则在试探着理性的底线。艺术家这么做既是在辨认自身,将开放的外部世界改造,也是对个人化的时空与绘画语法的创生。可以说,宋朋用伪证与一个原本看似顺理成章一切自洽毫无罅隙的世界彻底告别;又在创生中寻找一种对生命本体生效,能够接触自己精神困境的工作方式,与自己杂糅不清的情绪寻求和解。

宋朋 变装与死亡  2016  布面丙烯  155×210cm宋朋 变装与死亡 2016 布面丙烯 155×210cm

  “蜂巢?生成”项目将聚焦海外留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

  “蜂巢?生成”项目作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长期项目,当天推出了第二十四回展:“游牧小说:蒲英玮个人项目”,展览将持续至4月7日。2017年的“蜂巢?生成”将聚焦海外留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系列个展,本次展览推出的年轻艺术家蒲英玮出生于1989年,2013年自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至今就读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 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
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 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

  蒲英玮的创作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展开,他认为个体的经验与记忆是作为世界存在的证据。此次展览所有的作品与空间陈设都来自于作者自2013年居住在法国后开始的关于异域文化与少数人种的收藏。通过影像、装置、照片、绘画、文本等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这些感性的档案在跨越了种族、国家、宗教、语言、殖民等宏大叙事后,最终降落在作者自传式的个人史写作上。在这个项目中,展览涉及的所有文本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蒲英玮个人项目现场

  蒲英玮,曾用名蒲英桐,1989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普通家庭,独生子女。其母亲是一名市立医院的医生,日常爱好看电视剧,最远的地方去过海南。其父亲是一名卫生监督所的公务员,日常爱好书法与古玩,最远的地方去过上海。在童年时期,他的家庭居住在一间五十平米的两室一厅中,他每天步行去不远的地方上小学。在2000年,他家搬到了一间八十平米的三室一厅,房屋由其父亲的单位分配所得,他开始骑自行车上学。由于蒲英桐的学习成绩总是稀松平常,他的父母决定给他改名,因为“蒲桐”听起来很像“普通”。最终,在2002年将要进入初中之前,他开始使用一个新名字,蒲英玮。

蒲英玮 《游牧小说与未知旅行-一段殖民者简史》2016-2017 纸质明信片13.7×9cm蒲英玮 《游牧小说与未知旅行-一段殖民者简史》2016-2017 纸质明信片13.7×9cm
蒲英玮《关于永远的最后一天》2016 摄影 尺寸可变蒲英玮《关于永远的最后一天》2016 摄影 尺寸可变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