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个展“小宁芙”隆重开幕

2017年03月20日 11:5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开幕式现场(左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家增教授、艺术家李晓宇、北京外国语大学郭峰老师、798作者画廊老板丁浠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裴莹老师)开幕式现场(左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家增教授、艺术家李晓宇、北京外国语大学郭峰老师、798作者画廊老板丁浠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裴莹老师)

  2017年3月18日下午4点,由策展人郭峰策划的“小宁芙——李晓宇个展”在798作者画廊隆重开幕。到场参加本次展览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家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朱兴国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裴莹老师、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郭峰老师、作者画廊丁浠文女士。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艺术家李晓宇的肖像作品,固执地以一种近乎动人的经典方式,呼应或暗合着宁芙那最为漫长的、同时也是最为接近于人的(或者根本上就是人的)命运线。众多彼此各异的女性形象,似乎组合成了一个熠熠发光的星丛,她们在被凝视的同时也在凝视/无视,她们在被捕捉的同时也在捕捉/逃逸,她们在被勾勒的同时也在勾勒/消除,她们在被渴求的同时也在渴求/拒绝。而凝视与无视、捕捉与逃逸、勾勒与消除、渴求与拒绝,这种极性之间的摇摆,这种极端与模棱两可的混合,恰恰是宁芙自始自终的独特面相。借着对诸多类似面向的勾勒,李晓宇似乎再次重复了这样的事实:每一个肖像画家都必须倾尽全力去维持他与其对象的一种隐秘关系——双重的诱惑、交付、索取、背离和逃逸。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如果说单人肖像画是纯粹的单一性,那么,双人肖像画表征的则是直截了当的多样性。画面出现了两个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力场的重心也倍增了——画面变成了四极之下两个重心的互补、对抗、甚至相互抵消。宁芙,或者说范式的重复,在这个意义上,标识的并非某个独特的、单一的具象,某种静态的身姿或者面容,而是力量斗争的抽象效果,是诱惑、交付、索取、背离和逃逸之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阀限。凭借两个肖像之间的差异关系,李晓宇极早地(或许是无意地)将此一阀限直接呈现了出来。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在这个意义上,李晓宇的肖像画,如同宁芙本身的命运一般,从一开始就在摆动,一边是激情、一边是范式,一边是个体,一边是传统,一边是当下,一边是历史。每一次,与宁芙的相遇,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较量:其中有艺术家稳操胜券的时刻,也有他仓皇缴械的时刻。每一次,被意志或者激情捕获的瞬间,似乎都是艺术家自身命运线上不断增加的标记点:在一些点上,生命的激情被诱惑、交付而出;在另一些点上,意志战胜了欲望,进而实现了孜孜不倦的探求、解剖。于是,凝结在每一个画面之上的,并非作为一个整体的肖像形象,而是组成这些形象的细节,这些细节以相同或差异的方式,冲破画框,在不同的画布间跳跃、流动、重复着。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开幕嘉宾合影留念开幕嘉宾合影留念

  因此,对李晓宇来说,宁芙总是同时以双重身影缠绕他、笼罩他,一者是感性的、激情的、个体的现实,一者则是规则的、范式的、传统的观念。可以说,在李晓宇的创作中,如果宁芙意味着什么的话,那她意味的恰恰是唯一的一个女性,一个纯粹的差异性,又或者,宁芙更根本地,意味着创作的唯一的样式:激情程式(Pathosformel),它横亘于时间的长河中,将过去和当下汇聚到隐秘的细节深处,进而为传统与个人、激情与观念的衔接保留了无限的潜能。因而,画面上呈现出的每一个具体的宁芙,或者说,在艺术家与宁芙的每一种独特关系之中,正如《一个人的舞蹈》(2010年)、《迷失》(2012年)、《Touch》(2015年)《黄昏》(2015年)等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作为图像的宁芙既吸引又拒绝、既落寞又喜悦,既模糊又具体、既踪迹未明又持续在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8日。

  展览作品

《touch》 180×120cm 布面油画 2015《touch》 180×120cm 布面油画 2015
《黄昏》 90×60cm  布面油画 2016《黄昏》 90×60cm  布面油画 2016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