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渐渐回暖,又正逢时装周,相信很多爱美的姑娘小伙们,已经按耐不住扮靓的春心,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更新衣橱,然后美美地出门玩耍浪。
有太多理由,需要在出门前花几个小时去打扮。和男神/女神约会、出席高大上的晚宴、或者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但是在过去,可能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能让“街拍鼻祖”比尔·坎宁汉(Bill Cunningham)为你按下一次快门。
他的镜头里
是整个纽约时尚圈
虽然老人家单身了一辈子,但天天都有漂亮的超模陪着
比尔爷爷在时尚界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时尚界的“女魔头”,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给出一个回答:“We All Get Dressed for Bill Cunningham”人们都会为比尔着盛装
已经进入三月,前几天就是这位爷爷的生日,而今年也将是比尔·坎宁汉逝世一周年。为此纽约历史学会(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将永久收藏比尔爷爷曾经用过的相机、标志性的蓝色外套、骑遍纽约的旧自行车、以及时装摄影和其他遗物,并以展览的形式面向公众,表达对这位街拍大师的缅怀与致敬。
1966年的某一天,还是《芝加哥论坛报》(The Chicago Tribune)时尚专栏作者的比尔·坎宁汉从摄影师大卫·蒙哥马利(David Montgomery)手中接受了一份礼物——一台35美元的奥林巴斯半框相机。蒙哥马利是一名常居伦敦的美国摄影师,他把这份礼物送给比尔的时候对他说:“拍吧,就像你用笔记日记那样用相机”。
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是充满自由和创新的时代。就像当时纽约艺术圈的王者——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用他的波普主义把艺术拉下神坛走进商业和日常生活,时尚也不再只是贵妇人们的消遣。街头开始成为像时装精品店一样可以看到漂亮衣服的地方。
虽然摄影诞生之初就有摄影师用镜头去记录人们的服装,然而最初他们的拍摄对象通常都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在比尔年轻的时候,也有摄影师拍摄服装,比如时尚摄影的先驱——法国的西伯格兄弟(Seeberger brothers),但他们的镜头依然只是去记录上流社会的生活;在这一时期,像《Vogue》和《Haper‘s Bazaar》这样的杂志也会刊登时尚照片,但也只是针对名流们的社交日常。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时尚街拍”是在比尔的镜头下诞生的。街头潮流真正兴起于1960年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比尔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出现在了曼哈顿最会打扮的那群纽约客之间。
比尔活了87岁,拍了半辈子照片,打了一辈子光棍。他曾说自己这一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爱情。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太爱时尚了。比尔的恋人就是时尚,他深爱了一辈子的事业。
“很多人会把时尚当作是一些很浮华的东西,在动荡的社会大局中非常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时尚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避难所,我无法想象我的生活中没有它。没有时尚,就好像人类文明没有开启一样。”
时尚是比尔从小到大不变的兴趣。1929年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天主教家庭,每个周日比尔都会和家人们一起去教堂。就是在教堂,这个神圣又严肃的地方,唤起了比尔对时尚最初的嗅觉:在每周日的礼拜上,比尔关心的不是牧师的布道,而是妇女们戴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帽子。
因为开始表现出对时尚的兴趣,比尔保守的家人开始担心了:男孩子怎么能喜欢时尚这种女里女气的东西?
在1948年,19岁的比尔拿着哈佛大学的奖学金上了两个月的课,然后就辍学了。“哈佛一点都不适合我”,带着年轻气盛的倔强和叛逆,比尔来到纽约,并在邦维特·特勒百货公司(Bonwit Teller)的广告部找了一份差事,一边心心念念着怎么才能让自己进入时尚行业。
由于家人对时尚的反对,比尔最后一赌气,在1949年辞了邦维特·特勒的工作。紧接着,比尔在曼哈顿第52大街的一所公寓顶层开了一家帽子店。
为了不让父母觉得难堪,比尔没有用他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而是“William J”。
“William J”为比尔在纽约的时尚圈带来了名声。他的客人里包括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w)、凯瑟琳·赫本(Kathatine Hepburn),还有当时还不是第一夫人的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
并且,“William J”还让比尔的名字登上了《纽约时报》,这个在后来让他成为“街拍鼻祖”的地方。
1951年,比尔应征入伍,在巴黎服兵役。两年后回到纽约,继续做着帽子生意。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好,比尔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其中就包括很多时尚刊物的媒体人,比如纽约《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的主编约翰·法乔德(John Fairchild)就跑来向比尔约稿。
之后在1960年代初,由于时装风格的演变,女性们不再需要每天都用正装来打扮自己,帽子的生意也渐渐没落。于是,比尔停止了帽子店的经营而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并且在1960年代中期从事街拍摄影。
进入1970年代后,比尔开始为《纽约时报》提供街拍,之后在1978年12月正式加入《纽约时报》,并开设专栏“On the Street”。这个专栏一直持续到比尔2016年去世。
对于《纽约时报》来说,比尔的街拍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他让《纽约时报》第一次在未经明星名流们的允许下就刊登出他们的街拍。除此之外,比尔的照片还让《纽约时报》成为一家公开报道同性恋、异装癖和艾滋病题材的先锋媒体。
早年比尔的摄影都是黑白的,然而却映射出纽约斑斓的文化和生活。
“虽然会有人无法接受大街上出现的一些风格,但这就是时尚的作用:时尚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比尔的专栏绝不只是一个刊登在报纸上用来消遣的时尚快餐。如今看来,“On the Street”记录了过去40年以来,整个纽约在不同时期的潮流趋势和时尚变迁。
时尚在比尔心里从来都不是名流贵族们的专属,这也是他走上街头,把目光聚焦在纽约客身上的原因。比尔不会像狗仔队们那样在街上追着明星拍个不停,他关心的只是好看的衣服,如果一个人穿得不有趣不漂亮,再有名他也不会拍。
“重要的是衣服,而不是穿它的人。”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品位,但他们没有大胆的创造力。
我们处在一个千篇一律大同化的时代,能凸显自己的人很少。很多人不会刻意让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有多么的不同。”
比尔对摄影的哲学是普罗大众并且崇尚民主。在他的照片里,我们看到的除了时尚,还有纽约这座城市的时代气息。
光鲜靓丽的时尚圈是比尔每天都要打交道的领域,他身边的朋友要么是上东区的名媛富豪,要么是时尚界举足轻重的设计师和媒体人。虽然随时都会出席上流社会的晚宴和明星云集的颁奖礼或时装秀,但是物质上的浮华从来没有让比尔心动。
身为时尚界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比尔的生活朴素得惊人。
从事摄影工作之后,比尔住进了曼哈顿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的公寓楼。
在比尔那个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小公寓里,除了一张床之外,可以称得上“家具”的东西就是塞满房间每一个角落的档案柜。在这些档案柜里,比尔存放了自己在几十年里拍的每一张照片。
在生活上,比尔会吃不到三美元的咖啡和三明治;他常年不变的个人标志,那件曾经作为清洁工人工作服的蓝色外套只有20美元;他在雨天穿的塑料雨衣被胶带打满了补丁。除了相机,他身边最值钱的东西应该就只有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了。
“我喜欢非常简单、朴素的东西,我不追求花哨。不过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因为我喜欢那些穿着华丽的女人,但是生活上的事,我真的不怎么在意。”
从事时尚摄影40年,比尔拍的照片已经让他跻身成为时尚圈最权威的那群“大腕”之一,但是他依然没有让自己变得“有钱”。
在巴黎时装周上,由于没有被年轻的工作人员认出,比尔只能站在场外。好在后来出现了一位年长的大叔,立刻让这位“全地球最重要的人”入了场。
虽然在1970年代初就为《纽约时报》工作,直到1994年比尔才同意成为报社的正式成员(比尔在这一年经历了一次车祸,于是他就想着是时候该让自己有份工资和保险了);他这辈子拍的大部分照片也从来都没有被发表或出售过。比尔对自己说:
“我拍这些照片是为了我自己。作为摄影师,我已经在偷别人的‘影子’了,不发表不出售那些照片,会多少减轻一点我的愧疚感。
钱是最没用的东西,自由和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在哪个场合拍照,我们永远都可以看到在举起相机的瞬间,同时也有着无比灿烂的笑容出现在比尔脸上。摄影在比尔看来不是工作,只是一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兴趣。
在2008年,法国文化部授予比尔“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这是法国文化界的最高荣誉;2012年,卡内基音乐厅为比尔颁发了杰出勋章(Medal of Excellence)。而比尔却一直说自己都不算真正的摄影师,有太多专业的摄影师在做着比他伟大得多的事情。
“对我而言,街拍不是工作,而是一种兴趣。我不工作,我只是知道如何愉快地度过每一天。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内疚的原因,因为其他人都在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在享受快乐。”
而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作一辈子的职业,比尔的确属于最幸运也最快乐的人。
在2010年10月,比尔离开了卡内基,搬入了能够俯瞰中央公园的新公寓里。比尔让房东把厨房内的橱柜全部清空,这样一来他就能腾出空间放自己的那些档案柜了。
但是在宽敞的新公寓里只住了五年,2016年6月25日,比尔就因中风去世了。
比尔去世之后,纽约人民把他经常出现的曼哈顿第五大道和57街的街角命名为“Bill Cunningham Corner”。这样一来,每当行色匆匆的纽约客们路过这个街角,就能够回忆起曾经有个老人每天都会出现在这里,只要他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就是一帧鲜活的纽约。
比尔对纽约时尚界做出的贡献,用再多的词汇来赞美都不为过:
“如果没有伟大的摄影师比尔·坎宁汉,就不会有街头潮流。”
—— Michael Kors(美国时装设计师)
“在纽约没有任何人能有比尔那样的视角,他为纽约提供了一整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视觉历史。比尔的作品是关于纽约时尚生活的全景图。”
——Oscar de la Renta(美国时装设计师)
“比尔总能在大街上发现我们在时装秀中从没发现过的精彩。然后六个月之后,他真的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
——Anna Wintour(美国版《Vogue》主编)
比尔的名字已经永远地与纽约融为一体。他的蓝色外套就和穿梭在纽约城内的黄色计程车一样,成为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一个标签。
而且你瞧:这蓝色与黄色,又是多么般配得好看啊。
来源: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