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爆棚 向世界展示中国元素

2017年05月12日 01:2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北京时间2017年5月11日,第57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中国馆正式拉开序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携四位中国艺术家集体亮相,以“不息”为主题的展览,是一个由“艺术家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向全世界观众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合作与传承构成“不息” 中国元素熠熠生辉

  展览在意象上以“山·海”与“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来展开叙事。“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构成“山”与“海”对应的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二幅宋代古画共同构成展览的“引文”,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构成指向“不息”的意象。一位汲取大海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汤南南与另一位汲取“迷信”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邬建安;一位雕刻影子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与另一位汇集苏绣艺术传承脉络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对这两个故事、两幅宋画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合作,为展览空间的“叙事”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可能。

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在展览现场与艺术家交流(摄影:陈旖)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在展览现场与艺术家交流(摄影:陈旖)
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左)在展览现场与朋友交谈(摄影:陈旖)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左)在展览现场与朋友交谈(摄影:陈旖)

  这二组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当代艺术家构成的对比叙事,亦共同表达了“不息”所蕴含的“合作”与“传承”的精神气场。苏绣大师姚惠芬不仅以精湛绝伦的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也参与汤南南《遗忘之海》的创作。邬建安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已合作多年,在该展中针对马远《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新的创作;而出生于剧场世家的汤南南与皮影大师汪天稳,来自上海金山的邬建安与苏州的姚惠芬,交叉产生出新作品。民间工艺和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中国艺术的不息再造与重生的能量中相互渗透,构成互文性的集体创作网络——既有两点之间的交互,又有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之间的交互,每位艺术家还分别与其它三位艺术家合作;同时,更多的策展人、艺术家们合作形成一个现场表演。在这片交叉合作的网络中,传统分别由当代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所继承和阐释。

艺术家汪天稳艺术家汪天稳
艺术家邬建安(摄影:陈旖)艺术家邬建安(摄影:陈旖)
艺术家邬建安作品《大河的诞生》剪纸拼贴绘画(局部)(摄影:陈旖)艺术家邬建安作品《大河的诞生》剪纸拼贴绘画(局部)(摄影:陈旖)
艺术家邬建安作品《九重天》(摄影:陈旖)艺术家邬建安作品《九重天》(摄影:陈旖)
苏绣大师姚惠芬再现《骷髅幻戏图》(摄影:陈旖)苏绣大师姚惠芬再现《骷髅幻戏图》(摄影:陈旖)
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
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
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中国馆展览现场作品(摄影:陈旖)

  因此,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和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本届中国馆向世界展示的当代中国艺术,是这场数千年的集体创造的新的生产。它正直坦荡,不是削尖脑袋猴急经营的创造力,而是脱胎换骨后的自然洋溢;不是暴烈的资本炒作的成功,而是感染和召唤所致的认同。它是一种基于中国文明的底色和基因,基于中国人的人情冷暖和匠心文运、通情达理的新的当代艺术。

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右一)在展览现场向观众介绍中国馆内的艺术家师承(摄影:陈旖)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右一)在展览现场向观众介绍中国馆内的艺术家师承(摄影:陈旖)
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为“不息”创作的地图(摄影:陈旖)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为“不息”创作的地图(摄影:陈旖)

  与往届中国馆截然不同,本届中国馆展厅特别设置了文献区,展示四位艺术家各自的师承,进一步把“不息”由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邱志杰在开幕现场说:“所有艺术家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气脉或者灵魂都在此时在中国馆里萦绕。”邬建安的老师是吕胜中先生,吕胜中先生的老师是杨先让先生和冯真先生,杨先让的老师是徐悲鸿,冯真的老师是苏联画家莫伊谢延科……汪天稳的恩师是李占文,李占文的恩师是李三喜,李三喜的师傅……汤南南的大学老师是徐里……徐里的老师是林以友、谢意佳;林以友的老师是倪贻德和胡善余先生,谢意佳的老师是黄宾虹、林风眠等……姚惠芬的恩师是牟志红,牟志红的老师是金静芬,金静芬的老师是沈寿……姚惠芬的另一位恩师是任嘒娴,任嘒娴的老师是杨守玉,杨守玉的老师是吕凤子,吕凤子的老师是李瑞清……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以及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而这种艺术阐释模型,完全不同于那种强调个人创造的艺术生产模式,这就是中国艺术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

中国馆展览现场(摄影:陈旖)中国馆展览现场(摄影:陈旖)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中国馆展览现场中国馆展览现场

  当代的中国艺术,一脉相承,这是我们对于“艺术永生”的回答。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不仅可让观者在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与苏绣、皮影等多元展演形态中游走古今;并且通过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者的多维体验;而这场持续180天的“不息”的戏剧,亦让“中国元素”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奔腾不息。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中国馆《不息》展览的核心作品:《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是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的核心作品,也是策展人和四位参展艺术家交叉合作的集体创作。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展厅里设置了三个皮影表演和录像投影屏幕,汪天稳与汤南南、邬建安合作制作的皮影形象在这三个屏幕中上演。预先制作的录像投影内容取代了普通灯光成为这场皮影表演的光源。来自中国陕西华县的6位艺人担任主幕布的皮影操作和乐器演奏及演唱。 其他志愿者也参与这个复杂的演出。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表演的故事基于三个中国传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鲲鹏变化。三个屏幕分别对应于这三个传说,三个屏幕的内容也互相连接。精卫鸟加入愚公移山的场景,促成了最终把山搬走的过程。而移山填海的过程促成了鲲化为鹏,飞往北溟。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真人的演出、机械表演和录像中的表演互相交叠。录像中的皮影形象与现场的皮影演出互相交叠,三个屏幕不断地在展厅中环状移动,每个位置上的表演内容也在三个故事之间切换。现场两位苏绣艺人在绣棚上不断地绣石头的图像,小投影落在绣棚上,太空和海浪的图像使石头看起来在不断地飞行。绣娘刺绣的过程也通过实时摄像进入屏幕画面,加入整个表演。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观众可以散布在展厅各处,既可以观看幕布正面的表演,也可以观看幕布背后操纵皮影的过程或绣娘们的工作。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整个表演过程约半小时,开幕期间将每天安排数场集中的表演。布展和开幕期间将举办工作坊。一批来自艺术院校的中国留学生和各国学生将参加工作坊,形成开幕后的表演团队。在开幕一周后老艺人们离开威尼斯后,这支志愿者表演团队将持续进行每周一次的表演。

  在没有表演者在场的时候,展厅中将有操作皮影的自动机械和录像一起,形成“低烈度表演”。

  据悉,在威尼斯双年展结束后,此次中国馆的展览内容预计将会于2018年元宵节期间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展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